智能手机创新乏力 国产厂商借机上位

作者:孙永杰 责任编辑:孟月 2017.06.22 00:43 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

日前,IDC公布了2017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报告。报告显示,第一季度智能手机销量增长的动力更多来自华为、OPPO和vivo等国产手机厂商,三星同比零增长,苹果则仅增长了0.8%。其中华为不仅凭借P系列和Mate系列再次彰显了其稳固的高端市场领导地位,同时也以Y系列和“荣耀”品牌继续在平价手机领域表现强势,而OPPO除了在中国市场上有强劲增长之外,其近1/4的出货量来自国际市场,增长势头更为强劲。

市场增长放缓 新iPhone难有创新

随着“人口红利”见顶,全球智能手机增长逐渐缓慢已是不争的事实。据市场调研机构IDC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14.5亿部,同比仅增长0.6%。而第三方调研机构GfK预测,2017年中国手机市场零售规模4.95亿部,同比增长仅为5.1%,相比2016年出现了大幅放缓。而在整体市场增长放缓的同时,作为智能手机产业创新代表的苹果也呈现出创新乏力之势。

对此,有业内人士评论,当苹果今年秋季发布万众期待的iPhone十周年版本时,其将无意中向世人展示这样的现状:该公司所引领的智能手机行业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

新款iPhone预计配置高分辨率显示屏、无线充电以及3D感应等众多新功能。不过,这些功能都不是智能手机行业的突破性技术,大部分早已被竞争对手所采用。

苹果相对缓慢地引进新功能不但反映,也进一步凸显这样一个事实:智能手机消费者更换手机的频率在变慢。投资公司Cowen & Co.调查显示,目前市面上所使用的iPhone中,40%以上的使用时间超过两年,达到了历史高位。

目前尚不清楚苹果是否故意对iPhone 7有所保留,推迟加入新的功能。由于与其前代产品缺乏差异性,iPhone 7饱受外界批评。苹果拒绝对即将推出的新产品进行置评。不过,iPhone十周年版本的研发和推出表明苹果产品战略更多是依赖消费者换机周期以及公司自身商业和营销需求,而非科技创新。

中国厂商把握消费升级 海外市场斩获颇丰

众所周知,受可支配收入上涨带来消费升级的影响,中国用户对智能手机购买与使用的诉求已经发生改变,厂商也为迎合消费者在品牌塑造、产品设计、商业模式方面均进行了相应调整,并取得了市场份额的突破。

例如以OPPO、vivo为代表的中国智能手机厂商,捕获了年轻消费群体,尤其是追求时尚化的女性用户,通过明星代言和娱乐节目的广告植入,以及遍布三线到六线城市的线下零售布局,使用户对其品牌印象深刻。而华为代表的以技术见长的全球化品牌,凭借产品配置、功能设计、产品体验博得了一线到三线城市广大用户的认可。

在把握中国手机市场消费升级的同时,中国的手机厂商们将目光瞄准了极具市场潜力的海外市场,其中在印度市场表现最佳。据市场研究机构IDC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厂商占印度智能手机市场51.4%的份额,环比增长16.9%,同比大涨142.6%。

相比之下,印度本土厂商的市场份额从2016年第一季度的40.5%跌至2017年第一季度的13.5%。中国最主要的手机品牌已系数布局印度市场:包括默默耕耘印度市场多年的金立、酷派、联想、中兴,也包括试图将公开渠道复制到印度的OPPO、vivo,还包括欲借印度电商之势再上层楼的小米、华为、魅族。经过几年的发展,中国的手机厂商已经占据印度智能手机市场半壁江山。

创新空间犹存 AI与VR当道

尽管创新乏力,但作为行业领头羊的苹果,其一举一动依然会牵动业内的敏感神经。据报道,目前苹果已经汇集了超过1000名设计师,投入巨资开发AR技术。iPhone 8将融合AR技术,通过相机与用户交流,使用户体验更加丰富。苹果通过这项技术,维护其在手机领域一家独大的局面。

而华为则在去年宣布推出第一款人工智能概念手机——荣耀Magic。在2016年美国CES展上,华为终端CEO余承东再次提及智慧手机概念,他把智慧手机看作是人工智能的有效载体。从“智能”到“智慧”,考验的不仅是手机公司的硬件设计和制造能力,更是对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和积累,这也是智能手机创新的一个方向。除了华为外,此前锤子手机发布的One Step和Big Band等应用也属于人工智能进入手机终端的初级阶段。

此外,生物识别技术近两年一直在发展,特别是随着大批国内企业进入到这个市场,用户对于技术创新的感知越来越明显。


通信世界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及标有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通信世界网。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通信世界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
热点文章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