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进击的运营商们 如何解锁政企市场新技能?

作者:张鹏 责任编辑:卞海川 2017.11.16 13:52 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

通信世界网消息(CWW)2017年上半年,通信行业整体发展稳中有增,在4G/5G、物联网、云计算等产业新动能的强势驱动下,三大运营商整体业绩分别呈现出程度不一的增长势头。但华丽业绩的背后,依旧隐患重重,诸如移动话音总量逐年降低、固话装机量持续走低,而更严重的是,当个人/家庭客户量逐渐接近增长的“天花板”,运营商集体陷入了业务增长困境。

正如运营商内部人士所言,对于年收入过千亿的运营商这样规模的庞大央企而言,需要关心的不是今年比去年“多挣多少”,而是如何“持续性增长”。也就是说,运营商现有收入结构过分单一,一旦传统业务下滑态势加剧,而新业务占比又过低,那么现有业绩表现必将受到重创,遭遇滑铁卢。

如何寻找行业下一个“现金牛”,三大运营商早有准备,但无论是云计算、大数据还是物联网,目前都聚焦在行业市场、政企客户,同时借助这些新技术新业务,运营商将可以全面升级自身ICT服务,解锁云业务领域的新技能,为始终不温不火的政企市场开辟新局面。

通过运营商今年来一系列市场动作和战略举措可以看出,政企市场未来必将成为拉动运营商收入提升的重要市场。

政企市场突破口在“政企云”

而提及政企市场,业界更习惯于政企云市场,的确,经过几年的产业成熟和市场培育,如今云计算在政企市场中已经大为普及。三大运营商不仅成立了各自云公司,而且在IaaS云基础设施层面也有了一定基础,比如中国移动的“大云”、中国联通的“沃云”以及中国电信的天翼云。

从现阶段的市场表现看,云计算已经成为了运营商开辟政企市场的新路,较之前简单粗暴地将“IT+通信”组装在一起交付于政企客户有所不同,如今运营商更愿意利用云计算技术,打造统一的平台和入口,进而提供自身大带宽、低时延、高可靠的网络连接能力和本地服务能力。同时借助统一的云入口,运营商将有机会带入更多的增值服务和配套能力,比如网络安全防御能力、负载均衡能力、云灾备能力,面向应用侧还有云桌面、视频云、协同办公、车联网以及政务大数据能力等。

在这片浩如星海的政企云市场中,伴随云服务能力的逐渐增强,客户需求将逐渐被激发出来,如何通过个性化、差异化的解决方案赢得政企用户的青睐,从而带动用户规模和价值的提升,将是运营商重燃政企市场活力的关键所在。

“由于云产业链较为成熟,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上云,这其中存在两方面考虑:首先,根据企业自身业务特点选择不同的云资源,如公有云、私有云亦或是混合云;其次,关注云网融合能力,由于云计算的虚拟化技术,底层存储和计算能力更加细颗粒度,因此网络侧也要具备虚拟化能力。”中国联通云数据有限公司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部的高级经理杨绍光如是说。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政企客户分公司云计算中心总经理王一秋对此表示,中国移动2007年就开始了大云的研发,尽管现阶段我们在云计算领域依旧处在发力和爬坡阶段,但市场占比逐年升高,2016年运营商市场占比4%,2017年将升至15%,并且用户数较过去3年增长了16倍,目前已经建设超过100个政务云。

政企云市场上演跨界竞争

尽管运营商在政企云市场中做得风生水起,但也面临不小的挑战,与传统通信业务不同,运营商在云市场中除了要面对其他两家运营商的挑战,还要面对更多来自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竞争者,比如IDC企业、IT软件企业、OTT服务商等,这些企业由于天然带有IT和互联网的基因,因此在提供云服务或交付云时,往往更加得心应手。

首先,IDC服务商在各地具备IDC基础设施,在企业专线接入和DCI互联方面具备明显优势;其次,OTT服务商的优势在于公有云,依靠免费策略吸纳了众多个人用户,中小企业客户近年来也有上升趋势,因此在提供整合云服务方面具备优势;最后,电信运营商具备完善的网络覆盖、DC资源,同时与很多大型企业和政府存在长期合作关系,因此在政企云和行业云方面存在先发优势。

看上去,虽然运营商手握管道资源,尤其是网络“最后一公里”,成为领先于互联网企业的绝对优势,网络“最后一公里”能够天然等于云的“最后一公里”吗?恐怕并非如此。对此,业界人士认为:用户接入最后一公里,并不是云计算的最后一公里,虽然运营商能够凭借网络接入侧尽可能靠近用户端,但在云计算中,真正的一公里在于用户与云计算之间的界面,这需要通信与IT的综合服务能力,但运营商在这方面还很欠缺。

较为典型的正是时下被业界广泛热议的企业专线服务,时间长、交付慢、不灵活已经成为企业客户诟病传统专线的关键词。

传统专线赶不上互联网的节奏

伴随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自身的业务系统上云,他们也需要选择与之相匹配的云服务进行计算和存储,网络方面则更加强调快速部署和灵活弹性。然而,运营商的专线服务模式老化僵硬,从客户提出需求到专线开通,平均周期都在十几天,期间需要人工干预60多个环节,这样的工程复杂度和漫长周期让人叹为观止。正由此,目前三大运营商纷纷开启了以云服务为中心的网络转型与重构,如中国电信CTNet2025、中国联通CUBE-Net、中国移动NovoNet等。

其中,中国电信于2016年7月正式发布了《CTNet2025网络架构白皮书》,提出要打造简洁、敏捷、开放、集约的网络,为客户提供“可视”“随选”“自服务”的网络能力,提升用户体验。中国电信CTNet2025的演进思路,即通过实现网络云化和引入新一代运营系统,最终走向开发运营一体化。“随选网络”关键特征包括用户定义网络业务、网络配置自动化、网络资源按需指配,代表性业务例如智能型以太网、云宽带、云专线、虚拟化企业网等,以SDN/NFV等技术为基础,以网络随选,面向政企客户为重点,实现云网协同的网络能力供给侧改革。

SD-WAN充当了其中的重要变革技术,可以让企业实现了更低成本、更好的接入。SD-WAN是运营商必须要认真面对的变革,基于MPLS的传统专线业务虽然利润丰厚,但很难满足用户的需求,运营商必须要主动拥抱变革。的确,国内的运营商也开始行动起来,中国联通推出了“云专线”业务,中国电信也推出了“随选网络”服务。

SD-WAN为运营商开辟新思路

相对于企业专线,SD-WAN价格更低廉,业务开通也更快。在安全性上,SD-WAN还可提供恶意软件防护和僵尸网络命令干预,也可以通过使用Ipsec或TLS/DTLS加密来保护传输中的数据,确保数据安全。比如,分支机构中的企业员工日常网络流量均产生于网页浏览和流媒体,对于这部分网络流量,没有必要从边缘网络回传中心局,完全可以放在运营商的边缘网络来处理;当员工需要登录核心生产系统或调用企业关键业务时,再通过VPN专线回传中心局进行计算和处理,SD-WAN刚好可以满足以上需求。

在服务和运维方面,SD-WAN还可以与vCPE相互配合,改变在传统政企服务模式中,客户端本地应用存在的部署和运维难题。对于一个中大型企业而言,在企业端起码需要部署十多种独立设备,包括安全防火墙、上网行为管理、无线AP管理、广域网加速等等,企业需要一次性投入巨大成本投入的同时,还要面对复杂的运维问题。vCPE只需要在客户端部署“瘦终端”,将尽可能多的业务和功能全部收敛到云平台上。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业务响应速度更快,可定制各种网络参数,如路由、安全、策略、QoS、流量工程等,实时配置到网络中,从而缩短开通具体业务的时间。

因此可以说,从业务需求和实现目的角度出发,vCPE与SD-WAN有异曲同工之妙。

SD-WAN三大优势格外抢镜

竞争压力和架构演进是运营商看重SD-WAN的两个最主要原因,互联网企业对于政企市场的快速侵袭让运营商不得不转向“随选网络”,而传统的专线服务在面对云业务、多分支机构等问题时也显得力不从心,网络架构需要更加开放和通用,运营商也需要一个通用框架以适应各种各样的网络接入方式,而所有这些都将运营商的目光转向了SD-WAN。

总体来看,SD-WAN帮助运营商实现“快速上云”的过程中,主要体现出三大优势。

其一,低成本。企业专线虽贵但是性能很好,SD-WAN则是通过SDN技术实现对广域网上多条共有或私有链路资源的灵活调用,降低企业对专线的依赖。相对于企业专线,SD-WAN价格更低廉,业务开通也更快。

其二,量体裁衣。企业对流量的匹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上班时间在办公室开网页,一些企业可能要求屏蔽,有的情况下对这类网络连接需求的质量要求也不高。SD-WAN可以对广域网的流量区别对待,对企业不同的业务匹配不同的流量。

其三,安全性。国内运营商对安全性的要求更高。MPLS在安全性上已经做得很好,SD-WAN在安全上还有新思路,比如要求实时地更换密钥、灵活的激活方式等。SD-WAN可以提供恶意软件防护和僵尸网络命令干预,也可以通过使用Ipsec或TLS/DTLS加密来保护传输中的数据,确保数据安全。


通信世界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及标有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通信世界网。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通信世界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
热点文章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