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黑”“白”之争

作者:梅雅鑫 舒文琼 责任编辑:吕萌 2018.11.01 07:15 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

打破旧秩序、建立新秩序所带来的美好前景固然令人神往,然而新的秩序并非唾手可得,前行的道路也不会一路坦途,于社会政治如此,于运营商网络架构演进,比如网络“白盒化”亦是如此。

随着SDN/NFV的深入,在传统网络向未来网络过渡的进程中,“白盒化”将成为最主流的趋势。那么,白盒究竟为何方神圣?从字面上理解,白盒为品牌中立的硬件设备;更深层次看,白盒是SDN和NFV趋势下IT产业与CT产业深度融合的产物。

有业内人士称,“白盒化”或将把原本电信运营商的危机感转嫁给传统通信设备厂商。或许正因为如此,截至发稿之日,通信世界全媒体记者所采访的几家大型传统设备商大多未做出反馈。但是运营商对此有不同理解,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史凡表示,网络“白盒化”的最终目的有两个,即节流和开源,因此,白盒化对于产业链中的各企业都将带来不同层次的冲击。

那么,从黑盒到白盒,这其间的道路该如何选择?

“白盒化”之路:几家欢喜几家忧

伴随着SDN和NFV出现的白盒在通信圈内并非一个新名词。通常情况下,不同软件企业提供的软件要比硬件设备商提供的软件性能优越,所以网络“白盒化”借助硬件和软件解耦的手段,让运营商可以获得更加开放灵活、更具成本效益的替代方案,告别传统专有集成的网络设备方案,以及摆脱对单一某家设备商的依赖,并掌握相对的控制权。运营商受设备商掣肘已久,革命性的全新网络架构甫一出现,在市场上立即得到了热烈响应。

早在3年前,知名市场调研公司Dell'Oro的数据就显示,2015年第一季度全球以太网交换机市场规模减少了10亿美元。另一家公司Infonetics的研究显示,当年在第一季度,SDN和NFV所引起的采购“犹豫”,减缓了运营商路由器和交换机的支出。

在“白盒化”的道路上,美国运营商AT&T是个不折不扣的急先锋。2017年4月,AT&T正式开启电信运营商“白盒化”之路,完成了对白盒交换机的成功试验,今年3月又高调宣布未来几年内将在基站内部署6万个白盒路由器。短短一年时间内,AT&T在“白盒化”道路上疾驰前行,AT&T认为,“白盒化”将带来可加速创新的网络基础设施。

除了AT&T,网络“白盒化”还得到了更多运营商的普遍认可,Verizon、Orange等电信运营商的网络转型之路都选择了以软件为中心,国内三大运营商也纷纷走上“白盒化”的探索和试验之路。

运营商热烈追捧“白盒化”,是因为传统上运营商使用昂贵的专有网络硬件,运行专有封闭的软件。而白盒的出现实现了软件和硬件解耦,黑盒硬件逐渐被白盒软件代替,有利于推动封闭、专用的传统通信设备向开放、通用的方向发展,对运营商而言如获珍宝。

“硬件‘白盒化’有利于构建更加开放、健康的网络产业生态,避免运营商被设备商锁定,是目前的发展趋势。”中国联通网络技术研究院首席专家唐雄燕表示。

三大运营商对网络“白盒化”推进得如火如荼,但与运营商热情高涨形成对比的是传统设备商的忧愁担心。通信世界全媒体记者采访过程中发现,很多传统设备厂商都不愿谈及网络“白盒化”,甚至一些得利于白盒的大厂商也不想抛头露面。可见,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传统设备商对网络“白盒化”是抵触的。

他们抵触,是因为“白盒化”打破了传统设备制造商和运营商的既有格局,对传统通信设备商来说无异于“哑巴吃黄连”,至于对通信设备市场规则产生多大的影响,传统设备商是否会进行产业转型、互联网厂商是否迎来新局面等,还需要时间去检验。

挑战不止于眼前,锁定效应难以摆脱

尽管从SDN和NFV的理念来看,白盒确实有望全面取代传统的网络硬件设备,为运营商带来积极影响。但是史凡表示,除了传统设备商和其它产业公司未真正理解网络“白盒化”的积极意义之外,网络“白盒化”还面临多重挑战。

其中,对运营商的技术储备和人才要求高是网络“白盒化”是第一重挑战。在黑盒状态下,网络硬件设备和软件实现了一体化,运营商拿到交钥匙的设备方案,无需为硬件和软件的搭配劳心费神。而构建了基于白盒的网络之后,运营商就需要深入了解网络架构、设备性能、软件表现等,这就需要其具备扎实的自研能力,需要专业的网络程序员和精通Linux操作系统的工程师。而运营商传统的人员结构不一定能满足新的需求,引入专业IT人员成为必需,这样硬件上节省的成本就转嫁到了人力成本上。

成本上的明降暗升,还体现在维护成本的增加上。因为虽然白盒交换机成本低,但是维护成本要比传统交换机高得多,传统运营商越来越脱离一线设备维护的当下,其难度可想而知。以前是黑盒,设备商全程售后运维,而网络“白盒化”以后,设备厂商不一定愿意提供运维服务,或者说需要开展其它合作模式。可见,网络“白盒化”给运营商带来的运维压力非同小可。

除了成本的因素,白盒设备的性能和安全也有待考量。白盒会将网络能力进一步开放,这样就会导致用户个人信息、业务使用信息等暴露在开放的网络节点中。如果没有增强的隐私保护技术,那么恶意攻击者很有可能借助大数据分析等技术获得用户隐私,对用户的信息安全造成威胁。

除了上述挑战,业内专家对“白盒化”能否帮助运营商彻底摆脱上游环节的锁定效应也存有疑虑。即便硬件实现了“白盒化”、对传统设备商实现了非锁定,而更上游芯片环节的垄断局面依然难以打破。也有专家忧心地表示,以前多家设备商之间还可以竞争,现在芯片商逐渐集中,也许最后不是便宜反而是更贵了。

非“白盒化”不可?专家称非也

针对前述挑战,唐雄燕表示,芯片商锁定问题的根源是供货环节呈垄断局面,该问题由来已久,并非“白盒化”所致,解决之道就是培育多家芯片供货商。但“白盒化”不能就此因噎废食,因为不实现“白盒化”意味着设备商在产业链中掌握更大的议价权,运营商则很被动。虽然可通过设备商之间的竞争解决部分问题,但一旦设备商占据了市场则很难替换。同时唐雄燕提出了解决方案,即设备商与运营商结成战略合作伙伴,甚至资本合作关系,这样能互相兼顾对方利益,实现合作共赢。

受访专家认为,从目前的国内市场看,未来最早实现“白盒化”规模商用的是CPE(路由器)和交换机。唐雄燕表示,初始阶段主要用于数据中心内部以及网络的边缘接入层。

业界专家对“白盒化”的程度和进度也提出了看法。例如,史凡则表示,对于国内运营商来说,白盒化仍处在研究和试验阶段,在个别领域可以先行试验,但要实现全面商用部署还需要一段时间。

同时史凡认为,网络“白盒化”的目的是节流开源,在国内运营市场“价格战”持续火热的当下,“白盒化”所带来的节流效果并不明显;至于开源,不是所有领域都适合白盒,所以网络“白盒化”不是必然道路,只是实现网络软件化的一种方式,例如灰盒也可以达到节流开源的目的。

所谓的灰盒,是介于白盒与黑盒之间的一种状态,虽然不像白盒那样透明和完全解耦,但是也不像黑盒那样封闭和不可知。

“如果将‘白盒化’比作共产主义,那么在实现共产主义的道路上必然要首先经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灰盒阶段。如果灰盒能够达到节流开源的目的,那么我们未尝不可以长期处于灰盒阶段,以减少对产业链的冲击,同时将白盒作为长远奋斗目标。”史凡形象地做了一个比喻。

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看,非黑即白、非此即彼事实上是一种比较极端的理想状态。在黑与白之间,存在大量的灰色地带,也是最富有生命力的地带。


通信世界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及标有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通信世界网。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通信世界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
热点文章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