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乏力,但苹果实力仍不可小觑

作者:孙永杰 责任编辑:刘婷宜 2019.03.12 07:27 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

自2017年苹果将iPhone单价大幅提至万元左右并延续至去年新推出的iPhone系列,苹果终于遭遇了多年来出货量的大幅下滑,其中以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表现为甚。IDC数据显示,2018年苹果在中国市场的iPhone销量同比下滑11.7%,其中第四季度更是同比下滑19.9%。但从今年年初苹果在中国市场降价,且销量一度因此反弹看,苹果的出货量已经从此前的价值驱动转变为价格驱动,这一变化标志着苹果的创新能力已经受到极大削弱。

产业创新大致可以分为3个层次:产品和用户体验的创新、行业应用和解决方案的创新,以及核心技术和平台的创新。对于智能手机产业而言,核心技术和平台的创新是根本,也是决定前述两个创新的基础。众所周知,在智能手机产业中,所谓的核心技术和平台包括手机芯片、通信底层及周边等诸多相关技术,这些相关技术的创新与否,直接决定了最直观的产品和用户体验的创新。

以即将到来的5G为例,早在2018年1月,高通就宣布了“5G领航计划”,这项计划极大支持了中国智能手机行业抓住5G全球机遇,将促进5G智能手机的广泛商用。最初参与这项计划的中国厂商包括联想、OPPO、vivo、小米、中兴通讯和闻泰科技等,现在更多的厂商参与到这项计划中,通过该计划制造出的5G终端将在更多市场上市,陆续进入美国、欧洲等市场。

商用化的5G手机让中国手机厂商在与苹果的创新竞争中再拔头筹,原因很简单,由于苹果缺乏在核心技术(如基带芯片)方面的创新,加之与高通的专利诉讼,苹果将无法享受到高通在5G领域的创新,导致其最快也只能在2020年推出支持5G的手机。

虽然有消息称,苹果正在自研基带芯片,但鉴于基带芯片的复杂度远远超过AP(应用处理器),外界预测,苹果短期内真正采用自研基带芯片的可能性不大,最大的可能是尽快与高通和解,在明年采用高通的基带,或者退而求其次,继续采用英特尔的基带芯片。

除此之外,针对友商三星和华为已经推出折叠屏手机,苹果目前也未作出任何反应。虽然说折叠屏手机短期内尚不能成为市场的主流,但仅从展示创新力这一角度看,苹果显然已经落后于对手。

如上述,在创新乏力、价值被削弱的同时,为了保持高利润,苹果不得不剑走偏锋,其中最典型的策略就是大幅调高iPhone的ASP及压榨与其合作的供应链厂商。而这样做的负面影响已经开始显现。

例如ASP的提高已经导致其销量疲软,让苹果破天荒地调低了业绩预期,引发市值的大幅缩水。至于对供应商的压榨,则导致许多此前苹果的优质供应商开始“去苹果化”,苹果新选择的供应商由于实力所限,提供的相关组件产品的品质下降,最终影响到了iPhone的用户体验和口碑。此前不断出现的iPhone不同型号上的“弯曲门”“电池门”“信号门”等就是明显的例证。

尽管苹果2018年的表现差强人意,但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苹果的实力仍不可小觑。

以2018年第四季度为例,市场研究公司Counterpoint近日发布的2018年第四季度全球手机市场报告显示,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苹果依然以17%的市场份位列第二。更为重要的是,苹果目前在全球各主要区域市场依然处在前五的位置,尤其是在高价值的北美和欧洲市场,更是排在第一的位置。例如在北美市场,苹果以47%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竟然是排名第二的三星22%市场份额的2倍多;在欧洲市场,苹果也以26%的市场份额高居榜首。即便是在以低价为主的拉美市场,苹果也占有5%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五。

除了销量依然在高价值市场领先外,在营收和利润方面,苹果更是一骑绝尘。以2018年第二季度为例,据Counterpoint统计,在第二季度中,苹果iPhone的利润占比达到了62%,远高于三星的利润占比17%,是中国华为、OPPO、vivo和小米利润占比之和的3倍。而其他600多家手机品牌占比不到1%。

究其原因,不考虑价格因素,苹果iPhone依然是智能手机产业中创新的代表。除此之外,服务现在和未来正在成为苹果新的增长动力。据摩根斯坦利的报告,与其他竞争对手相比,苹果的“更具参与度的 iOS 用户群和更广泛的服务业务组合”使得苹果在服务业务的支持下在未来 5 年内保持 20% 的年增长幅度,并预计苹果服务业务营收在 2023 财年将达到 1010 亿美元。

另据投资公司Jefferies的预测,包括App Store、Apple Music、iTunes和iCloud在内的服务业务,到2020年将占到苹果营收的25%,毛利润的40%。由此来看,苹果的生态系统依然具有友商无法匹敌的优势。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苹果之所以业绩下滑,与其创新乏力造成的价值驱动模式被削弱密切相关,不过依靠独特的生态系统,苹果在未来相当的时间内,依然是会是智能手机产业的强者,其实力依旧不容业内小觑。

来源:《通信世界》杂志3月15日刊


通信世界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及标有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通信世界网。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通信世界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
热点文章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