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赵钧陶:140年爱立信的新起点
通信世界网消息(CWW) 从1876年诞生至今,爱立信已经走过了140年历程。这140年中,全球通信市场格局风云变化,新技术新业务层出不穷,而得益于创始人制定的企业愿景、后来者不断创新的精神,以及北欧人善于竞争、敢于战斗的基因,爱立信始终屹立在通信业最前沿。
1876年4月1日,拉什•马格纳斯•爱立信(Lars Magnus Ericsson)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一个大约13平方米的空间开张了他的机械修理作坊,爱立信由此诞生。从这个狭小空间起步,经过140年的风雨历程,爱立信发展成为今天拥有3.9万项专利、11.5万名员工、业务遍布全球180个国家的跨国公司。
回望过去140年,全球信息通信行业沧桑巨变,技术革命推动通信业务迭代更替,市场格局也在风云变化,而爱立信始终屹立在通信业最前沿,引领行业变革发展。
140年的爱立信为何能够保持基业长青,如何看待目前的市场竞争,面向未来又有着怎样的战略布局?在爱立信成立140周年之际,《通信世界》总编辑刘启诚对话爱立信(中国)通信有限公司总裁赵钧陶,共同探讨爱立信这家百年老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愿景超越一切财富”所言非虚
如同人生道路上会有多个“转折点”,公司在成长历程中也会面临很多“转折点”,尤其是在日新月异的通信行业,140年间无论技术本身还是行业格局均发生了巨大变化,那么身处其中的企业如何平稳过渡,顺利前行?
刘启诚:回顾过去140年,很多盛极一时的企业,如摩托罗拉、西门子、阿尔卡特、北电等都走向了衰落甚至是消亡,而爱立信至今仍然是移动通信行业的领军企业,请问爱立信保持常青的秘密是什么?
赵钧陶:谈起这个问题,我的瑞典同事应该对这家瑞典公司的基因体会更深、更有发言权。不过我在爱立信工作了22年,耳濡目染,也有一些感触和体会。我认为,能够支撑爱立信坚守核心业务、一直成为行业领导者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创始人的愿景。我们的创始人拉什•马格纳斯•爱立信提出,沟通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并确立了“沟通是人类基本需求”的企业愿景。这一愿景已经成为爱立信的DNA,无论外界环境如何纷纷扰扰地变化,都得到了后来者始终如一地坚持。正是在这一愿景的支撑下,爱立信从最初的一间小作坊发展到如今的规模。
我的体会是,愿景是超越所有一切的财富,仔细想想,这并非一句空话。埃隆·马斯克为什么砸钱且从不服输地做Space X或者搞特斯拉?正是有着强大的信念在支撑。
刘启诚:对于通信行业而言,140年是个漫长的过程,梳理过去140年历史,您认为爱立信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具有决定意义的时间点?
赵钧陶:140年是个漫长的过程,通信行业更是如此,在爱立信诞生的1876年,贝尔才发出世界上第一条电话信息,140年后的今天,通信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所以爱立信的确经过了很多个转折点,值得好好梳理一下。
爱立信1876年成立,到1923年向市场提供并部署500系列重负荷交换机,为电话网络提供支持;1981年,爱立信在沙特阿拉伯推出移动电话系统NMT,这也是全球第一套商用移动电话系统;在互联网诞生以后,1986年, 爱立信就开发了早期第一代移动互联网Mobitex;1994年,爱立信发明了蓝牙技术并在1998年投入市场,如今它的应用已无处不在;到2009年,爱立信作为最主要的推动者和贡献者参与制定了LTE全球统一标准,并推出全球首张LTE商用网络。
在这个过程中,你不难发现,爱立信的愿景“沟通是人类基本需求”随着技术与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升华。从人人可以打电话到人人可以随时随地打电话;从人人可以传送图像视频,到随时随地可以接入互联网,旨在消弭数字鸿沟,让“人人享有移动宽带”。
如今,在做好4G的同时爱立信也在与合作伙伴携手积极推动5G技术变革,与5G密切相关的物联网和智能交通等领域也是我们的重点方向。
竞争是爱立信的天然基因
在具有典型“规模经济”效益的通信行业,只有用户规模不断扩大,才能降低使用成本,从而推动行业走向强大,这就需要产业各方携手合作,推动降低技术门槛。作为通信行业领头羊的企业,则需要在竞争与合作中寻找平衡。
刘启诚:创始人的愿景会对公司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除了愿景以外,还需要一些具体措施践行创始人的愿景,那么在具体落地方面,有哪些因素推动爱立信顺利走过140年?
赵钧陶:除了有伟大的愿景外,当然还需要脚踏实地的行动。对于爱立信这家通信行业的前沿公司而言,首先值得一提的就是技术创新。140年中,无论是推出全球第一套移动电话系统,开发第一代移动互联网,还是发明了蓝牙技术,推出全球首张LTE网络,爱立信一直通过技术创新推动行业发展,创新已经成为爱立信基因的一部分。
举个例子,多年来爱立信每年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占营收的比例都在15%左右,2015年爱立信的研发投入达350亿瑞典克朗,过去5年总计投资1690亿瑞典克朗。爱立信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如今我们拥有39000项获批专利,涵盖2G、3G和4G技术,在业内遥遥领先。
我们拥有专利,但并不限制产业发展。我们在公平、合理、非歧视原则(FRAND)下,欢迎竞争者与我们共享专利,因为我们知道,只有做大规模、降低成本,才能使消费者受益,才能实现爱立信的目标“技术至善”。如今,我们同合作伙伴已达成100多个专利使用许可协议。当前4G用户快速发展,我们在2008年4月与阿尔卡特-朗讯、NEC、诺基亚等呼吁构建IPR许可框架,号召对LTE收取的专利许可费不超过手机售价的10%,对此也是有贡献的。
刘启诚:行业发展离不开良好的产业生态,更离不开产业链各环节的通力合作,作为移动通信行业的领军者,爱立信在建立产业生态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赵钧陶:众人划桨开大船,通信行业要快速发展,产业链环节的配合、健康的生态系统尤其重要。爱立信之所以呼吁降低技术门槛、让更多企业进入,也正是出于这一考虑。除了推动降低LTE专利收费,我们还在UMTS/HSPA和WiMAX相互博弈的关键时候与产业链一起合作,尽最大可能争取最多的合作者,有力促进了HSPA技术产业优势的建立。
现在,OTT快速崛起,国家也提出了“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互联网+”等政策,行业界限日益模糊,我们看到通信业开始走出自我的小圈子,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此时建立开放的生态系统非常重要。尤其是未来的5G时代,主要应用场景集中在物联网方面,更需要各环节协作打通全产业链。在此方面,爱立信推出了“5G欧洲”等项目,将产、学、研紧密结合,加快5G进程。
刘启诚:在建立产业生态环境的过程中,爱立信如何看待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关系?
赵钧陶:140年,通信业大浪淘沙,天翻地覆,爱立信之所以能够生存下来,不断自我调整以适应竞争也是主要因素之一。瑞典人口稀少,国土面积狭小,国际化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早在1900年爱立信95%的销售就来自于瑞典之外的市场,如今这一比例仍然高达96%。当走出瑞典的时候,我们靠什么与善于制造的德国人、技术领先的美国人、工业发达的英国人竞争?我们所依赖的就是北欧人血液里特有的不惧竞争、善于竞争、敢于战斗的精神。
刘启诚:但是爱立信给我们的感觉是比较温文尔雅?
赵钧陶:竞争是我们的基因之一,在竞争的基础上,我们形成了专业进取、尊爱至诚、锲而不舍的企业文化,这一文化得到了员工的高度认同。从我本人看,过去这些年在爱立信之外也有很多机会,不过我选择留在这里,主要就是因为喜欢和认同爱立信的企业文化。
总结一下,企业愿景、技术创新、生态环境、善于竞争、企业文化,正是爱立信140年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不因纷繁的外界诱惑所心动
140年来,曾经辉煌一时的巨头,例如北电、摩托罗拉、阿朗等如今已经烟消云散,因为在瞬息万变的通信行业,人们时常面临各种选择,稍有不慎就会错失机会窗口,贻误发展良机。
刘启诚:通信行业是技术革新变化最快的领域之一,身处其中的产业各方经常面临着方向抉择的问题,同时还需要抵制住来自行业外其他诱惑因素的干扰。那么,爱立信是怎样选择战略方向的,如今聚焦了哪些主要领域?
赵钧陶:这个问题特别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面临很多诱惑,但是如果一旦尝错了,这些诱惑就会成为苦果,对于一个公司而言,有可能意味着灭顶之灾。在通信行业,我们面临的诱惑更多,我刚进入公司时销售的产品,现在早已销声匿迹,所以必须有所选择,但是又不能脚踩几只船,因为企业人力、精力、财力有限。幸运的是,爱立信这些年对战略方向把握比较准确,认准了移动通信将是未来方向,并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转型,成为移动通信领域最成功的公司。而当时和我们竞争的其它固定通信厂商,现在或消失、或被并购,日子都不好过。
爱立信近几年制定了一个涵盖3个不同发展阶段的10年发展计划。第一阶段是投资技术和服务,在核心领域建立行业领导力;第二阶段是专注核心业务效率,投资目标领域,打造规模;第三阶段是在目标领域建立领导地位,向新兴行业扩展。爱立信围绕核心业务做加减法,在战略调整过程中主线非常清楚。
2014年爱立信在OSS/BSS、软件、电视与媒体、IP和云等目标领域业务增长了10%以上;2015年在目标领域继续取得了良好进展,销售同比增长20%以上,达到450亿瑞典克朗,相当于集团总销售的18%。这些数字是对我们战略选择的最好评价。
刘启诚:我留意到这些年爱立信收购了美国Telcordia、中国的广州从兴等公司,在OBS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战略布局,爱立信作为一家移动通信厂商,重兵布局OBS的原因是什么?
赵钧陶:OBS是爱立信的目标领域之一,为什么选择OBS?因为运营商要更好地竞争,就要做到差异化和精细化运营,要能实时了解用户何时使用了哪些业务及业务的体验如何,所以运营商近年来非常重视OBS系统的建设。统计数字显示,2014年全球运营商的移动基站投资达1600亿美元,OBS的投资超过500亿美元,规模相当可观。跟随运营商的布局,爱立信也对OBS进行了重点投资,自2007年至今已收购了32家OBS公司,增强了OBS产品组合。根据Gartner市场报告,爱立信目前是全球第一大OBS供货商,由爱立信计费和账务处理解决方案服务的用户数在全球超过21亿。
刘启诚:随着智能手机的兴起,视频业务风生水起,成为运营商流量和收入增长的主力,在视频领域爱立信有怎样的布局?
赵钧陶:如果说智能手机和移动宽带的普及为移动视频提供了硬件条件,那么用户对视频业务接受度的不断提高则为视频业务普及提供了市场基础。爱立信将如今10多岁的青年人定义为“Streaming Generation”,认为他们是在视频流的环境下长大的,将成为推动视频业务普及的重要力量。
爱立信很早就认识到了视频业务的前景及对移动宽带网络的影响,从五、六年前就通过收购Tandberg开始了战略布局,此后还收购了HyC Group、Technicolor、微软Mediaroom、Red Bee Media、Azuki等多家公司和业务,从编解码、多屏体验、无缝切换、视频发送平台等多个角度改善用户体验。近期,爱立信开发了可用于高清及4K电视的HDR技术,可以同时在视频亮区和黑暗区域呈现更多细节,极大丰富和提升了用户体验。
你可能有所不知的是,爱立信已经6次获得了艾美奖,这是广播电视领域享有国际声誉的大奖。以表彰爱立信在压缩编解码及提升多屏视频体验上做出的贡献。此外,爱立信还在全球为一些最著名的媒体机构管理着超过350个电视频道、150个OTT频道。
In China,for China
随着通信、IT、互联网相互融合的步伐不断加快,通信领域的玩家越来越多,因此通信行业从业者需要警惕的不是过去的对手,而是来自IT和互联网领域的新玩家。
刘启诚:中国市场毫无疑问是通信设备商必争之地,但是受“斯诺登”等事件的影响,外企在中国多少受到了些限制,您作为爱立信中国市场的负责人,如何看待爱立信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前景?
赵钧陶:近几年,不仅我,而且我的老板来到中国时也会经常被问及这个问题。我完全同意您的想法,但是我们认为,爱立信主要的挑战更多来自自己。过去多年,爱立信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国际设备商,如诺基亚、西门子、阿尔卡特、北电、摩托罗拉、朗讯等,我们7家被称为“Big Seven”。爱立信习惯了与国际巨头之间竞争,彼此之间相似且熟悉。如今,“Big Seven”只剩下新诺基亚和爱立信两家,现在爱立信的竞争压力更多来自中国本土的华为和中兴,这是我们需要适应的地方。
任何问题也要一分为二地看待,随着华为和中兴不断走向国际市场,他们也在调整自己,适应国际竞争规则,接受国际竞争惯例,这对我们实际上更加有利。
跳出通信设备的圈子,未来需要警惕的是圈子外未曾防备的竞争对手。据悉,近日美国FCC给了谷歌等电信运营商身份,类似于这样融合领域的新面孔才是值得警惕的对手。
此外,爱立信一直处在转型变革征途之中,如今超过66%的业务来自软件和服务,在我们积极扩张的过程中,竞争对手的范围本来也早已不再拘泥于通信的圈子。
刘启诚:作为爱立信的一名高管,展望未来,您认为爱立信能如何保持过去的辉煌?
赵钧陶:创新的节奏不能减,创新的精神不能丢;同时也需要灵活适应,并保持定力,不为纷繁复杂的外界干扰所诱惑。就市场来看,包括中国、印度、俄罗斯在内的新兴市场将是下一个10年、20年的世界经济支柱力量,爱立信既然在全球运营,就要更好地在这些市场提升效率,做好本地化,简言之就是“In China,for China”“In India,for India”。
采访手记
就在本篇文章做版发稿的当日,记者得悉爱立信公布了组织和结构调整方案,并宣布了全球领导团队新任命。其新的组织架构更加精简、更加目标驱动,而在领导团队组成中,笔者看到了不少新面孔,同时发现很多熟悉的面孔离开爱立信。
走过140年,面对当前的市场形势,爱立信看到了机遇,也感受到了压力,是时候进行自我变革。正如同赵钧陶所言,140年来爱立信面临了很多转折点,毫无疑问的是目前爱立信又来到了一个转折点。全新组织架构的运行、新鲜面孔加入高管队伍,是爱立信在这一转折点上做出的选择,让140周岁的爱立信重又站在了新的起点,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未来必然不是一路坦途,但是爱立信已经做好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