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世界网消息(CWW)当下,工业互联网平台正从“连接工具”升级为“工业智能体母体”,而工业智能体则通过融合AI认知能力与工业系统执行能力,推动制造业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知识双驱动”,实现降本增效、绿色低碳与产业升级。
9月9日,第十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工业智能体专业赛在“99全球链商节开幕式暨丰台对外开放发展推介会”上正式启动。赛事旨在推动人工智能与工业系统深度融合,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为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在工业智能体专业赛结束后,工信智媒体(通信世界)记者就工业智能体与传统自动化的区别以及工业智能体如何加速落地等问题采访了北京国联视讯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张梅甫。
北京国联视讯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张梅甫
工信智媒体(通信世界):您认为工业智能体与传统工业自动化和信息化有什么区别?
国联股份技术总监张梅甫:工业智能体与传统自动化和信息化的核心区别,在于实现了从“规则驱动”到“认知驱动”的范式变革。
传统自动化如同“灵活的手脚”,基于预设规则执行重复性体力劳动,但无法应对未知异常。信息化则像“敏感的神经网络”,通过MES、ERP等系统实现数据可视化和流程管理,但本质是事后记录,决策仍依赖人。
而工业智能体是“自主决策的大脑”,具备三大特征。
一是主动性。 它从“事后报警”变为“事前干预”。例如,传统系统监测到电机温度超标会触发警报,而智能体能综合分析电流、振动噪音等数据,预测轴承将在72小时后失效,并自动调度维修订单、调整产线节奏,在故障发生前无声地化解危机。
二是协同性。 智能体不是孤立的,是多个工业智能体一起协商决策。一个具体场景是:能耗智能体为达成节能目标,提议关闭部分空调;而质量智能体为保证车间恒温恒湿坚决反对;生产智能体则需要平衡产量。它们会基于全局目标进行实时“谈判”,最终达成一个综合最优方案,这是传统孤立系统无法实现的。
三是进化性。 传统系统的逻辑和能力上线时就固定了,而智能体能在运行中学习,随着智能体的使用,会积累越来越多的数据和决策记录,智能体会越用越聪明。
这正是从“工具”到“员工”的转变,它带来的不仅是效率提升,更是决策模式的革命。
工信智媒体(通信世界):当前企业推进工业智能体落地时的节奏应该如何制定?
国联股份技术总监张梅甫:企业制定工业智能体的落地节奏,我们一定要切忌“大干快上”的技术冒进,也要避免“裹足不前”的战略保守。我们遵循的是“小步快跑、价值驱动、平台赋能”的渐进式路径,具体可以分为三个关键阶段:
第一阶段:试点突破(第1年)
核心目标是用一个小而美的场景,快速验证价值,树立内部信心。不能一开始就追求全厂级的智能调度。而是会精心选择一个痛点明确、边界清晰、且容易衡量投资回报率的场景作为“尖刀突破”项目。这个阶段的关键是“快”:快速部署、快速验证、快速迭代。成功与否的标准不是技术的完美,而是是否在6个月内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本节约或效率提升,并以此赢得业务部门的信任和支持。
第二阶段:规模推广(第2-3年)
核心目标是从“项目制”走向“平台化”,实现能力的可复制。在试点成功后,我们会着手打造两个核心平台:一是工业智能体运行平台,实现智能体的统一部署、监控和管理;二是数据资产平台,打通更多数据孤岛,为更复杂的智能体提供养分。这个阶段的关键是“稳”,强调标准化和协同性,避免形成新的“智能体孤岛”。
第三阶段:生态演进(第3年及以后)
核心目标是从“应用创新”迈向“生态和业务模式创新”。当智能体深度融入运营后,整个企业的决策模式会发生根本变化,这时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也会拥有自己的智能体,这时原来企业之间的对话沟通将变更成智能体的沟通。例如,企业的排产智能体可以直接与供应商的库存智能体“对话”,自主触发订单和调整物流。至此,工业智能体不再只是一个技术工具,它已成为企业新的数字神经中枢和核心竞争力,最终驱动业务范式的重构。
总结而言,实施智能体的节奏是:以价值验证为起点,以平台建设为支点,以生态演进为远景,步步为营,最终实现智能化的全面转型。
工信智媒体(通信世界):贵公司作为产业互联网平台,是如何布局未来3-5年工业智能体的研发的?
国联股份技术总监张梅甫:我们对于工业智能体的研发布局,核心是构建一个 “平台+生态”的双轮驱动模式,具体通过“夯实底座、场景深耕、生态互联”三步走来实现。
第一步,是打造全球领先的智能体研发与运行平台——多多智工平台。
这不仅是技术的底座,更是整个生态的基石。我们将持续投入,使其具备三大核心能力:一是极致弹性的运行环境,支持从云到边不同规模的智能体高效、稳定部署;二是低代码的编排能力,将行业知识封装成可调用的模块,让企业工程师能像搭积木一样快速构建专属智能体,大幅降低使用门槛;三是安全可信的协作框架,为智能体间的数据交换与价值结算提供保障。我们的目标,是让“多多智工”成为工业智能领域的“安卓系统”。
第二步,是通过“五年千家云工厂”计划,进行场景的深度淬炼。
我们不做“大而全”的概念式推广,而是选择与不同细分行业的领军企业共建“云工厂”,聚焦 “小而美”的高价值场景(如精准质检、能耗优化、预测性维护)作为切入点。在为其进行数字化改造的同时,同步实施智能体建设,将每一个工厂都变成一个活的“试验田”和“展示间”。这不仅能让我们积累最真实的行业知识和数据,更能快速验证智能体的商业价值,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行业解决方案样板。
第三步,是实现从“企业级优化”到“产业级协同”的范式革命。这是布局的终极目标。在前两步的基础上,我们将重点推动 “智能体交互协议” 的落地。让运行在“多多智工”平台上的、来自不同企业的智能体(如工厂的排产智能体、物流的调度智能体、仓储的管理智能体)能够在一个可信的环境中自主、安全地进行“对话”与“协商”。届时,整个产业链的协作将不再是传统的微信、电话和表格,而是转变为智能体与智能体之间高效、实时的数据交换与决策联动,最终重塑产业效率的天花板。
总的来说,我们的路径非常清晰:通过顶尖的平台吸引生态,通过深耕的场景验证价值,最终通过智能体的互联,将整个产业链升级为一个高效、透明、自适应的智能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