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球经济继续深度调整,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成为启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全球物联网步入协同化创新、规模化应用、产业化发展新阶段。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中国物联网与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新技术、新业态紧密融合,构建形成融合创新的产业发展新生态。
这一年,物联网业界都有哪些实实在在的新技术、新产品?物联网“蛋糕”到底有多大?作为本次物博会的最终成果展示,新技术新产品成果发布暨产业合作洽谈会于11月1日举行。会上新“出炉”了一大波新技术新产品成果,并发布了《2015-2016年中国物联网发展年度报告》、2016年度物联网十大应用案例。
新产品新技术面广量大
据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党委书记、评审组牵头人朱飞介绍,2016物博会新技术新产品成果评选活动共收到近200份申报项目,覆盖面广,涵盖国内国外,既有像华为这样的知名大公司,也有规模只有年产值50万元的小企业。
新技术新产品涉及工业、农业、交通、智慧城市等多个领域,关注大气、环境、食品追溯,既有实现核心技术突破的物联网底层通信关键技术,又有面向医疗民生的综合解决方案,还有自主创新研发的物联网核心器件。各项目在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有力地体现了当今物联网技术发展的较高水平。
经过初审、终审两轮筛选,最终评出金奖10名、银奖20名、优胜奖32名。其中,华为NB-IoT解决方案、智慧城市感知信号接入网系统及应用技术解决方案、NBEE工业级物联网数据通信模块3个项目位列前三名。
此次获得金奖的“混合物联网下城市大气环境实时跟踪诊断技术平台”听上去很深奥、很专业,其实它解决的是人们最关心的雾霾问题,关系着我们每个人的身心健康。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伯德分校教授、长江学者翟志强告诉记者,这套技术发展了国际首创的逆向寻源理论和技术,仅凭三个测点的数据,一次计算就可以快速、准确地辨识出单个污染物源的位置和释放强度。“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实时测试信息发布,从而为城市大气污染源的监测、诊断、治理和决策提供经济、高效的手段”。
中国物联网发展年报权威发布
会上发布了《2015-2016年中国物联网发展年度报告》。报告由新华(无锡)物联网资讯中心发布,报告对比分析了国内外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规划,深入研究国内外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现状特点与趋势,深度分析中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环境、技术进步、市场培育、行业应用、标准制定的年度动态,提出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报告显示,2015年全球物联网市场投资高达7亿美元,正进入实质性推进和规模化发展新阶段。中国是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主阵地之一,当前我国已形成相对完备的物联网产业链,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都已具备较大的市场规模,物联网产业链正释放出更大价值。2015年,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达7500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复合增长率约为25%。公众网络机器到机器(M2M)连接数突破1亿,占全球总量31%,成为全球最大市场。预计未来五年制造业物联网支出年均增速将达到15%,工业物联网将率先实现规模应用。
合作洽谈会上亮点频现
会上还同时举行了智慧城市专题合作洽谈会、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食品行业应用专题洽谈会和新技术新产品合作洽谈会。合作洽谈会上亮点频现。比如智慧城市专题合作洽谈会上亮相了“智慧梁溪”项目,该项目依托“互联网+”理念,着力打造新型政商关系的企业服务、新型政民关系的民生服务、新型政府部门关系的政府综合管理服务等三大重点领域,逐步形成“一云一中心、一图一平台”的“智慧梁溪”建设格局,最终实现梁溪区信息资源价值化、政务运行高效化、公共服务便捷化、城市管理精细化、生活环境宜居化、基础设施智能化、主体产业互联网化和网络安全长效化,把梁溪打造成为国内独具特色的智慧城区典范。
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食品进货渠道能不能透明、能不能放心始终是老百姓关心的大事。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食品行业应用专题洽谈会正恰到好处地回应了老百姓的热切诉求。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叶甜春主任指出,基于物联网的食品溯源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食品安全和食品质量的问题,做得有源可溯、去向可追、责任可查。
2016年度物联网十大案例
1“环境监控物联网应用工程”
示范构建全方位、全天候、智能化环保监测
2“汽车电子标识应用示范工程”
引领智能交通管理变革
3“中科芯安全通讯系统”
确保物联网信息安全“万无一失”
4博耳“电管家”
开拓电力设备智能化运维托管“云时代”
5“哲勤冷链监测系统”
让疫苗冷链全流程实时监管成为现实
6“蓝深远望工业物联网能源监控系统”
开启工业节能新空间
7“医联体信息平台”
创建现代诊疗体系“云服务”
8“华润智能供气系统”
推动天然气管网输配智能化升级
9“富源能量感知优化系统”
打通太阳能光热利用效率提升通道
10知谷·航旅iFLYMATETM平台
领先开拓机场智慧航旅时代
物博会“端出”一大波新技术新产品
责任编辑:刘婷宜
2016.11.04 16:03
来源:无锡新传媒
通信世界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及标有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通信世界网。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通信世界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