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回应骚扰电话为何“治而不止”

责任编辑:甄清岚 2017.08.29 12:37 来源:威锋网

8月21日,新华社发表一篇名为《谁在打、怎么打、打给谁——骚扰电话生产链条调查》的文章,文章讲述了大量关于骚扰电话生产链条调查结果,发现一个30 人的团队一天竟能拨出24000 通电话,关键是国家实名制要求的情况下,骚扰电话依然成为社会肌肤上的一块“牛皮癣”,让人不胜其扰。

对此,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回应。关于骚扰电话为何“治而不止”的问题,工信部表示,仍有少数不法分子利用短信和语音通话服务的方便快捷,向用户传播商业性骚扰电话等垃圾信息,给电信用户带来极大困扰。

工信部还表示,前期,基础电信企业对短信端口治理普遍采取“先关停再复核再开放”的措施,对疑似垃圾信息的点对点短信大力进行拦截,在迅速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不良信息的传播形式随之呈现从短信向语音转移的趋势,骚扰电话问题开始抬头,“按下葫芦浮起瓢”。

关于电话销售公司靠什么打个不停的问题。工信部表示,垃圾信息的产生和传播有比较复杂的社会成因,主要涉及“商业需求旺盛、精准信息获取、主动营销扰民、线下交易达成”等四个关键环节,各环节紧密衔接、形成闭环。同时,由于对骚扰电话等垃圾信息发起的源头端和主要受益方即广告主的监管长期缺失,导致垃圾信息问题难以根治。

当然,商业广告类骚扰电话源头治理缺失是一方面,但为了能够有效治理也采取了措施。工信部也表示,近年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电子商务法等法律法规在制定修订时已将商业广告短信发送规范等内容纳入其中,但还未明确各部门对源头广告主的监管责任,还未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那么,骚扰电话能否依法得到治理和惩处?工信部表示,还将继续完善法规制度,包括加强管控问责,强化部门联动。不仅要继续与相关部门沟通协商,促进相关立法的出台,使骚扰信息治理工作尽快走上全面法制化的道路,而且还将进一步加强与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的沟通协作,积极建立联合工作机制,突出源头治理,创新治理模式,探索“疏堵结合”。


通信世界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及标有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通信世界网。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通信世界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
热点文章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