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世界网消息(CWW)科教兴国,人才为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以来,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通信行业也实现了从跟随到突破的大跨越。我国通信事业的快速发展与变迁,是祖国发展壮大的蓝图中最靓丽的底色。而这抹亮色,是一代代通信人前赴后继,用一颗始终为人民谋幸福的“痴心”所绘。我国通信行业得到如此迅猛的发展,离不开他们所贡献的力量与智慧。
在通信行业人才辈出,实现安全高效运转的背后,最重要的就是人才的培养。“大学之用,在于对社会贡献之大”,高校在培养高层次通信信息人才方面肩负着重大责任。在全国的通信专业院校中,被誉为“华夏IT英才摇篮”的南京邮电大学(以下简称南邮)是通信行业的重要“人才储备库”,作为其校长,自然要担当起培养更多优秀通信人的使命。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原南邮校长杨震颇有感触,向通信世界全媒体记者娓娓道来了他那些年的通信往事。
一份电报结缘通信
“我本科和硕士都就读于母校南邮,虽然博士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但也是攻读的通信专业。所以从进大学开始,我就跟通信结缘了。”杨震回忆,考上大学那年正好是40年前——1979年,“当时投报志愿时为什么选择通信行业?和我的家庭情况不无关系”。
由于幼年时奶奶远在上海,外婆外公位于江阴,在苏州随父母生活的杨震仅靠信纸鸿雁传书才能寄托相思。“虽然写信是当时非常重要的一种通信方式,但是周期太长,要好几天甚至一周才能到达,一般用于日常沟通,急事都用电报。”提到电报,杨震仍心有余悸,“如果有时候老年人身体不太好了,情况比较着急,就会打电报。所以只要家里一收到电报,就知道肯定是老人家有急事,才需要这么快的告诉我们。”从此,对于通信方式影响生活深有感触的杨震,产生了深入研究通信技术的想法。报考了南邮的他,所学专业恰好就是电报传真专业。
在1983年大学毕业前,杨震前往南京电信总局实习。“当时工作的场景就是老电影里呈现的那些话务员通过交换机切换线路画面,不断拔插接通线路。”遥想第一次“实战”,杨震有深刻印象。“除了电话设备,机房里还有电报和传真设备。而重要的通信一般用专线,跟一般民用线路会完全分开,所以安全等级挺高的。”加之任何进入电信总局工作的员工都需要通过严格的政审,杨震至此意识到通信对于国家的重要性,“通信是国家核心的基础设施,所以保障我国通信的工作场所应该有严格的出入制度、明确的纪律,这样的严格在其他地方非常少见。”这短短几个月的实习经历也为杨震成为教师、担任南邮校长后不留余力的培养通信人才埋下了一颗种子。
与我国通信行业共同“成长”
正值祖国改革开放时考入大学的杨震,可以说是与我国通信行业共同“成长”起来的。“改革开放要引进外资,外国的人才、企业要进入中国,这就需要我国和全世界保持通信联通状态。”杨震表示,通信作为国家的基础设施,当时一直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之一,所以在国家开放的大政方针之下,通信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一开始是交换机的迭代,程控交换机出现前电话交换采取的是步进制、然后是纵横制电话交换机,需要话务员手动切换电路,速度慢也不‘精致’。” 杨震表示,1980年代初,我国迎来数字程控交换的时代,第一台“万门”程控交换机的引进,令他很兴奋。“为了‘师夷长技’,我国也引进了各个国家不同品牌的程控交换机,像当时引进广泛应用的比利时S1240程控交换机,我们学校的实验室里至今还保留着。”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过一系列的技术积累,我国集中发展通信产业后,通信的主要功能也从打电话到上网、使用多媒体,再到如今的万物互联。”杨震表示,3G时代是我国通信发展的一个“拐点”——中国不再仅充当推广通信服务的角色,开始跻身世界通信的第一梯队。“在移动通信3G的三个标准中,大家都知道TD-SCDMA是由中国主导的。虽然开通其服务的客户并不算太多,但这为我国‘并肩’全球通信,甚至一定程度上的‘引领’奠定了基础。”
在使TD-SCDMA获得国际支持的无数通信人中,有一位就是在南邮担任名誉教授的赵厚麟,后来他于2014年担任了国际电信联盟(以下简称国际电联)秘书长。“赵厚麟数次高票当选国际电信联盟高级官员,创造了奇迹。”杨震认为这背后是强大祖国的支撑,“当然赵厚麟也始终认为自己的成功应归功于‘中国政府的信任’和‘中国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的鼎力相助。”
莘莘学子,使命光荣
不仅是赵厚麟,从上世纪90年代起,国际电联的大楼里时常出现了南邮教授的身影,积极参与国际电联相关电信标准制定和通信网络的运营管理等研究工作。南邮原副校长朱洪波教授从2008年起担任国际电联无线电通信局第三研究组副主席、交换和网络专家糜正琨教授、物联网专家沈苏彬教授等一批学者积极参与ITU各项活动;2011年,南京邮电大学成为国际电联首批学术成员单位之一;2014年7月,杨震应邀出席国际电联无线电通信局会议,并作大会讲话。
国际电联只是南邮莘莘学子践行通信使命的一隅之地,为了培养人才,南京邮电大学曾经被人们惊叹“神奇”。上个世纪90年代末,其他学校还在因经费的问题“头疼”时,为了培养人才,南邮“真金白银”投入当时相当昂贵的各种基站设备、交换机、服务器、光传输设备等。因为拥有“顶级”的硬件设施基础,南邮培养了一批批通信行业的优秀毕业生,成为了现在行业内的骨干精英。
在全国各省市移动、电信、联通运营商中的中高层干部中,南邮人的身影频频出现,“现任的领导中,除了国际电联秘书长赵厚麟,国家邮政总局局长马军胜、中国电信集团公司董事长柯瑞文、中国铁塔公司总经理顾晓敏等等,都是我们的校友”杨震表示,这也使得每年运营商体系中将大把的招生名额放在南京邮电大学。不过,让杨震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中兴通讯第七届董事会董事长殷一民。
谈起殷一民,杨震亲切的称之“一民”:“一民既是我的学生,也是我的同学。”在1983年大学毕业后,杨震选择留校任教,正好教授殷一民那一届。2年后,仍未止步学习的杨震选择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业,而殷一民也恰好考上了南邮的研究生。“我们就这样成为了同学。后来中兴通讯和我们学校也建立了非常密切的联系,中兴通讯成立的大学联盟,南邮是第一批成员。”
中兴通讯的兴起与南邮也有一定的关系。“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中兴通讯的几个高管都是我们的校友,还有后来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容量数字程控交换机取得群体突破,全国著名程控交换技术专家陈锡生等南邮教授参与了中兴公司的ZXJ系列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研制和总体设计,在ZXJ 系列机的开发与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广大青年学子是祖国之光
“不仅是校长,我也是一名教师,教书育人这都是我们的天职。”杨震在担任校长期间,学术成就也相当显赫,他长期从事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理论与技术的教学科研工作,主持完成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973课题、国家“863”重点课题和面上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和合作科研项目近30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出版专著2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多项,成为中国通信学会的会士,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教书育人培养了100多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荣获得全国教学成果一等奖。
由于通信行业的特殊性,除了培养人才,杨震也亲身参与了若干国家重大项目。2011年7月23日20时30分05秒,甬温线浙江省温州市境内,由北京南站开往福州站的D301次列车与杭州站开往福州南站的D3115次列车发生动车组列车追尾事故。而后,“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调查组和专家组成立,杨震就在其中。“温州动车事故发生后,根据国务院安排,国家安监总局特派我参与调查事故原因,担任专家组的副组长,分析其中的通信技术问题。”杨震表示,经过那一次的大型整改,我国高铁发展非常迅猛。“如今,我国高铁在世界上都处于领先水平,是我国一张靓丽的名片,所以非常自豪能利用自己的通信知识为国家发展作出贡献。”
随着5G时代的来临,通信产业也面临着更加蓬勃兴起、快速发展的局面,通信作为国家的基础设施,在当今这个信息社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杨震寄语广大通信青年学子们,“努力学习,拼搏创新,使我国继续居于世界通信信息产业的第一方阵,勇作排头兵!”如此,便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最大献礼。
人物简介:杨震,1961年出生于江苏苏州。1983年、1988年毕业于南京邮电学院电报传真、电路信号和系统专业,分别获学士、硕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获博士学位。2000年4月任南京邮电学院信息工程系副主任,2001年12月任南京邮电学院副院长,2006年-2019年任南京邮电大学校长。现任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农工党中央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