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台国产“大哥大”诞生记

作者:刘婷宜 责任编辑:田小梦 2019.09.26 06:43 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

20世纪末,我国的手提电话市场基本是摩托罗拉的天下,几乎没有其他品牌。时任中国邮电部第四研究所(以下简称"四所")总工程师的李世鹤博士敏锐地捕捉到,手提电话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在四所和江苏江阴市经委的推动下,1991年我国开始自主研制“大哥大”。

作为当年“大哥大”的研制者之一,中国电信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杨峰义兴致勃勃地向记者讲述了当年参与研发、制作国产大哥大的封尘往事。

1569405976952008094.jpg

“大哥大”的由来

内地对“大哥大”的最初印象,或许来自于20世纪80年代的香港警匪片。影片中黑社会老大通常被称作“大哥大”。这些“大哥大”经常拿着手提电话在荧幕上出现,所以人们便把这种手提电话叫做“大哥大”,俗称“板砖”。

02.jpg

“大哥大”的出现意味着中国步入了移动通信时代。1987年,广东为了与港澳率先建设了900MHz模拟移动电话。

当时,摩托罗拉在北京设立了办事处,推销移动电话。这种重量级的移动电话,厚实笨重、状如黑色砖头,重量都在一斤以上,除了拨打电话并没有其他的功能,而且通话质量不够清晰稳定,常常要靠喊。电池充满电后,大哥大只能维持30分钟通话。

即便如此,“大哥大”的市场仍旧非常紧俏,可谓有市无价。据悉,当年“大哥大”的公开价格在20000元左右,但一般要花25000元才可能买到,高昂的价格让人望而却步,是名副其实的“奢侈品”。

研发YD9100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想要国产研发大哥大,简直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以当时我们国家的技术水平,从事通信设备研发的单位都是分工明确,比如调制解调器、收发信机、功放、天线等,都有各自专业的人员来完成,且依靠分立器件实现,体积巨大,需要大型机架承载整台机器。

在元器件匮乏、没有相关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要将这样一整套机器浓缩在一台小机器里,研制大哥大的难度可想而知。这对当时参与大哥大研发的工作人员而言是巨大的挑战。而且当时国内模具加工、印制电路制造等水平,也远远不能满足手机生产的要求。手持机的研制过程一直伴随着国内相关产业的进步,并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今后终端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所是我国最早,也是当时唯一一个从事微波通信技术应用与开发的研究所,秉持着研发先进技术的理念,在没有国家经费支持的情况下,四所与江阴市经委一起合作,成立了江阴智能通信设备公司,江阴经委投资了300万元,花费两年时间成功研发了第一台国产大哥大——YD9100。YD9100大约高20厘米,宽10厘米,机身上印着"YD9100"字样。

杨峰义告诉记者,经过半年多的艰苦努力,研发团队就研制出了YD9100的样机。1991年底,因为深圳的通信网络环境相对较好,研发团队带着YD9100到深圳实地试验。在实验室仪表上测试良好的YD9100,在现场试验中也发现并解决了很多技术问题,比如切换过程中语音的连续性问题,在基站覆盖的边缘地区,手机天线与射频的匹配性等问题。

1992年5月20日,杨峰义清楚地记得,就在那天,YD9100在北京正式通过邮电部鉴定。专家给出的鉴定意见是功能齐全,语音清晰,通话效果良好,属国内首创,这也标志着我国通信技术研究跨上一个新台阶。此后,我国自己设计的第一套大哥大生产线也在江阴投入,开始批量生产YD9100大哥大。

YD9100作为中国完全自主研发的第一部移动电话,它的出现曾一度让摩托罗拉的价格大幅下降。虽然当时中国通信业水平被摩托罗拉的某些协议限制没有发展起来,尤其那时的中国还不是完全的市场经济,但YD9100的出现仍堪称奇迹。科研人员在研制YD9100的过程中积累的成功经验,也为后来我国通信行业的迅猛发展奠定了基础。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忆往昔峥嵘岁月,研制大哥大的情景仍历历在目,但与当年相较,今天的中国通信行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因为有当年从无到有自制大哥大的宝贵经历,中国通信行业从业者才有机会探索手机制作的全部过程,为国产手机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通过几代通信人的艰苦奋斗,如今“智能手机中国造”的标签被全球手机市场认可。中国手机品牌开始在世界舞台的开疆拓土。自2013年以来,华为、中兴、小米、vivo、OPPO、荣耀、联想、一加等国产手机品牌快速崛起,尤其是华为、vivo、OPPO、小米,几乎是以直线上涨的态势争夺全球智能手机市场。

2019年6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放5G牌照,不仅是四大获牌运营商和诸多设备商的机遇,更是整个国产手机产业的“东风”——外界普遍认为国产手机迎来了崛起的最佳机遇。

谈及通信行业走向,杨峰义表示非常看好移动通信领域的发展。在今天,通信业已不能单独地看成是电信行业本身,移动通信能力在渗透到各行各业,赋能传统行业,创造新的发展空间、创造更大的价值。未来移动通信也将适应不同的场景,催生出更多的应用,也可能产生新的类似于亚马逊、阿里巴巴一样的大公司。

采访最后,杨峰义感慨道:“多年来,通信行业之所以能保持活力,究其原因在于通信人非常善于吸收新技术,并能够加以改造运用到通信行业中。即使在改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坎坷,但最终新技术会被大众所接受,变成了通信行业自有的技术。”包容和创新是通信行业的基因,每一次新技术的发展,都会促使通信行业改变架构、完善业务提供方式,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通信行业的未来值得所有人期待!”杨峰义总结道。


通信世界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及标有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通信世界网。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通信世界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
热点文章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