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70人“话”通信 |邬江兴:技术创新才能弯道超车,甚至换道超车

作者:耿鹏飞 责任编辑:吕萌 2019.10.01 01:26 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

通信世界网消息(CWW)“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通信水平、服务水平和技术水平,在全世界排名在140名以后。到上海去出差打市话,一个小时不一定拨通。拨通以后,里面的声音就跟炒豆子一样,发出噼里啪啦噼里啪啦的声响。”记起改革开放初我国电信行业落后的状态,中国工程院院士邬江兴这样描述。

而正是记者眼前这位高大魁梧、两鬓如霜的老将军,通过努力研制出中国第一台程控交换机,助推中国通信行业踏上腾飞之路。他也因此被业界誉为“中国程控电话交换机之父”。

微信图片_20191001012804.jpg

换道超车:国产04交换机腾空而出

20世纪70年代末,一般县城和农村都是磁石电话和人工手摇电话。大中城市是步进制、纵横制,至于程控电话是个什么东西大家根本不知道。而当时国外程控交换技术的电话通信已经开始普及,程控交换机代表了那个年代最尖端的通信技术。

由于中国发展的迫切需求和核心技术的缺失,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政策下,外国厂商纷纷进入中国程控交换机市场,日本的NEC和富士通、美国的朗讯、瑞典的爱立信、德国的西门子、比利时的BTM、法国的阿尔卡特、加拿大的北电网络等,“七国八制”展开了一场跑马圈地的运动。

那时,我国的通信网络系统与设备几乎只能依赖进口,虽然也有国内企业与外商合资并希望“以市场换技术”,但是1989年外国资本对中国的“禁运”给中国人带来沉痛一击,外国同行甚至断言“中国人根本不可能研制出万门程控交换机”。

在此背景下,出身将门的邬江兴勇挑大梁,从高性能计算机行业投身到程控交换机研发中。当时邬江兴还很年轻,只有本科学历的他仅用了18个月的时间,带领教研室的15个年轻人,就研制出比西方同类产品性能优越几倍的中国第一台容量可达6万等效线的HJD04型局用程控数字交换机(简称04机),让世界为之震惊。

邬江兴指出,当时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把自己原来研究的5亿次计算机方案,移植到04机研发上,走了一条与西方同类产品不同技术原理的研发之路。他研究的不是一台程序控制的交换机,而是可以打电话的计算机。按着这个思路,1991年10月,新中国第一台自行研制的大型程控交换机诞生。

“我们研发前后一共花费了600万元人民币,历时一年半,还设计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指标,如BHCA(最大忙时呼叫次数)高达360万,远远超过当时全球的性能标准120万~150万。”邬江兴一脸骄傲地表示,这项指标在1991年创造了世界纪录,并连续保持了六年,而04机在当时创造的世界纪录远不止于此,最大的容量、最快的开通速度、最强的处理能力等都是04机引以为傲的成就。

1992年,04机每一线售价980元人民币,当时进口的是1250元加100美元。随后,04机实现了产业化,生产销售累计3000万线,产值超过100亿元。十年间,04机系列安全、稳定运行于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电话网,为国家节省外汇上百亿美元。1997年,04机迈出国门,实现了中国大型程控数字交换机首次出口,产品销往俄罗斯、朝鲜、孟加拉、古巴、哥伦比亚、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创收数亿美元。

微信图片_20191001012757.jpg

“04机不仅在物质层面为国家带来了利益,使我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现代化电信国家,也在技术层面让国人找回了自信。”邬江兴表示。

另辟蹊径:三网融合向中国信息高速公路进发

1999年,就在邬江兴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弥补中国电话网发展差距之时,国外互联网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而我国在这方面几乎空白。所以当时科技部组织了一个中国高速信息示范网专项小组,邬江兴任总体组组长,联合大唐、巨龙、中兴、清华大学等40多家科研单位和企业,带领千余名科研人员奔赴了“新战场”。

接到任务后,邬江兴带领团队马不停蹄地推出了全套的互联网技术产品,从核心路由器到光纤,再到光传输设备、光分插复用设备和新设备,互联网“高速路”上的“立交桥”部件全部完成。至此,中国首个高速信息示范网诞生了!而完成这一切,邬江兴带领团队仅用了3年左右的时间。邬江兴讲到,互联网的产业和技术发展,也走了一条换道超车的创新之路。

随后,在2003年,邬江兴组织北大、清华、中科院、中国科大、上海交大、中国电信、华为、中兴等53家单位科研单位和企业,共计2000多人联合攻关,不走传统主流研究路子,而是提出了“电路交换、广播推送和分组交换双融合”的创新方案,一举跨越传统网络“尽力而为”的思维定势,设计出一条中国特色“宽带信息”之路,顺利实现“T比特传输、T比特交换和T比特网络应用”的设计目标,成为国家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基础技术架构。

然而当时,要把高清晰度的电视放在互联网上,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正是凭着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邬江兴再次瞄准业界并不被看好的“三网融合”巨大市场,并再获成功。2006年,在长江三角洲的杭州、上海、南京做了3T net实验网,邬江兴回忆道:“那一年正好是德国慕尼黑世界杯,我们实现了全世界第一次用互联网承载高清电视赛事直播,在长江三角洲这个实验区内,为5万用户提供HDTV over IP(IP高清电视)的服务。”

邬江兴指出,通过三网融合,IPTV甚至可以与Cable(有线电视电缆)相提并论。这也开辟了IPTV的新时代,这个模式由中国人创造,现在已经成为世界标准。

回顾到此,邬江兴意犹未尽。他说到,从程控交换机到移动通信,再到三网融合,今天取得的成功很大部分归功于国家“863计划”的政策支持,所以“863计划”从某种程度上造就了华为、中兴等企业,构建了中国网络通信技术产业发展的新高度。

勇立潮头,筑起拟态防御示范网

谈及当下最热的5G技术,邬江兴指出,未来网络的发展关键在于核心网的改造,中国应当在核心网的这一次革命中勇立潮头。邬江兴表示未来真正的较量在新一代的核心网技术,但就目前而言,我国在核心网建设方面还未获得主导权,“不被卡脖子,或者至少他们卡不了脖子”是5G发展的重要任务。

但是在网络安全方面,软件行业中有个名词叫“千行代码缺陷率”:在绝大部分公司里,每一千行代码就有可能存在一个漏洞。“如果要彻底摆脱困扰,必须从源头治理,将安全基因根植到网络信息系统之中,建立起具有内生效应的免疫体系。”邬江兴如此表示。

未来无论是软件硬件都有类似的安全功能,即使中间有漏洞和后门,也不会影响网络安全。邬江兴提出的拟态防御理论,具有内生安全属性。网络空间拟态防御(Cyber Mimic Defense,CMD)是国内研究团队首创的主动防御理论,为应对网络空间中不同领域相关应用层次上基于未知漏洞、后门、病毒或木马等未知威胁,提供具有普适创新意义的防御理论和方法。

“我以为未来网络空间安全在十年内将得到彻底治理,不会像现在一样只能束手无策。”邬江兴激动地说。

转眼间,邬江兴已经从事通信行业工作40余年,作为通信行业大发展的引领者、践行者、见证者、亲历者,他有太多精彩故事可以分享。邬江兴对年轻人的未来发展也寄予厚望并提出三句箴言:一是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二是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重视中国特色的发展以及全球的发展;三是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通信世界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及标有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通信世界网。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通信世界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
热点文章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