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发布基于SRv6的弹性SD-WAN白皮书

责任编辑:孟月 2020.11.21 11:45 来源:通信世界网

通信世界网消息(CWW)11月19—21日,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在广州隆重召开。会议期间,中国移动发布了业界首个基于SRv6的弹性SD-WAN技术白皮书,旨在面向云网融合,发挥运营商资源禀赋的优势,推出差异化的SD-WAN服务。弹性SD-WAN融合了SRv6和SD-WAN的技术优势,能够实现承载网能力开放,运营商资源整合,客户定制化服务,展示了中国移动在SD-WAN领域的思考和最新研究成果,引起广泛关注。

1605930455877046429.png

图1 白皮书在合作伙伴大会隆重发布

企业上多云已成趋势,SD-WAN是多云互联的理想选择

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和提速,传统型企业、互联网以及创新型企业的业务需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IT成本优化需求的驱动下,企业上多云已成为明显趋势。充分利用多云互补优势的同时仍能获得一致化的上云体验是当前企业的关键诉求之一,而高效敏捷的多云互联网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另一方面,作为企业数字化转型使能者的运营商而言,传统的政企专线产品在多云互联时代缺乏足够的敏捷性和弹性,SD-WAN技术是业界普遍认同的理想选择。SD-WAN作为政企专线产品的重要补充,可明显提升运营商政企差异化服务的能力,为赢取政企蓝海市场奠定良好的基础。

image.png

图2企业上多云趋势明显

物理网络的协同能力是运营商SD-WAN的核心竞争力

业界传统意义上的SD-WAN解决方案将软件定义的理念应用到广域网,通常使用隧道级的Overlay技术,使企业可以利用廉价的网络连接获得相对高品质的自组网能力,这无疑给运营商的政企业务带来了直接但不可避免的挑战。从中国移动的角度来看,基于Overlay技术的SD-WAN解决方案存在如下问题:1)同质化日趋严重,且缺乏Underlay网络协同的能力;2)如何将自身丰富的物理网络资源开放并转化为SD-WAN解决方案的差异化优势;3)如何能融合增值业务提升流量价值更好服务客户;4)SD-WAN作为企业入口如何感知应用并调度底层云网资源满足不同类型的业务需求。中国移动提出新一代的弹性SD-WAN技术创造性地将SRv6与SD-WAN结合,兼具Overlay的灵活性和Underlay的协同能力,构成了中国移动SD-WAN的核心竞争力。

聚焦3大场景4大亮点,弹性SD-WAN打造能力开放型网络

中国移动弹性SD-WAN充分发挥SRv6 的源路由机制,通过终端CPE设备把SRv6能力延伸至客户侧,将城域网、IP骨干网和数据中心网络的Underlay承载能力进行合理抽象,通过云网协同层把云网资源和业务应用解耦,以标准化的API接口进行云网能力开放供SD-WAN业务按需调用,从而赋予了SD-WAN强大的Underlay协同和差异化服务的能力,通过增设云化POP点,为增值服务提供了良好的加载锚点。

1605930498890028016.png

图3 弹性SD-WAN融合SRv6

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弹性SD-WAN可以为大、中、小型企业提供灵活的分支互联、企业上云以及互联网访问服务。相比于传统的Overlay SD-WAN技术,弹性SD-WAN具备4大亮点:1)开放网络的能力,通过云网协同层的API抽象通过让客户具备网络资源选择的能力;2)资源整合的能力,通过把Underlay和Overlay资源统一调度发挥Overlay资源整合的优势和Underlay业务保障的优势;3)应用感知的能力,通过感知应用、感知网络结合网络资源调度来保障业务质量。4)云网服务融合的能力,从云到网端到端拉通网络的同时,可天然融合云内、跨云IPv6业务链;

1605930522178087394.png

图4 弹性SD-WAN整体网络架构

综上所述,中国移动弹性SD-WAN通过整合云网资源及能力开放,充分发挥运营商资源优势为客户提供有竞争力的广域网服务,是SD-WAN发展阶段的重要里程碑。

G-SRv6原创性成果加持,弹性SD-WAN价值明显

中国移动充分认识到把SRv6的网络供给侧能力和SD-WAN的应用侧需求结合将带来巨大的价值,同时结合前期G-SRv6原创性成果,极大提升了网络的承载效率,为企业用户带来入网即入云、敏捷入多云的极致用网体验。

1605930555559089965.png

图5 中国移动G-SRv6原创性成果

中国移动携手华为、烽火、Intel、ARM、Broadcom、盛科、皖通邮电、锐捷、华辰泰尔、HCL等厂商,正积极从方案制定到测试验证共同推动弹性SD-WAN方案的成熟和商用落地。

1605930576044093534.png

图6 中国移动弹性SD-WAN合作伙伴




通信世界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及标有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通信世界网。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通信世界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
热点文章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