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世界网消息(CWW)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十三五”时期“张江研发+上海制造”的协同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规划》指出,“十三五”时期,上海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关键产品不断突破,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发展质量持续提升。
重点产业不断集聚壮大。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占全国比重超过20%,生物医药产业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占全国总数1/4,人工智能产业重点企业超过1150家。
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十三五”期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逐年递增,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5年的3.7%提高到2020年的4.1%。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集成电路先进工艺实现量产,7纳米和5纳米刻蚀机进入国际先进生产线,桌面CPU、千万门级FPGA等关键产品达到国际主流水平,12英寸大硅片实现批量供应。结直肠癌新药呋喹替尼等创新药物,先进分子成像设备全景PET/CT、首个国产心脏起搏器等原创医疗器械获批注册上市。全球首款人工智能云端深度学习定制化芯片发布。
空间布局逐步优化。浦东新区集成电路和生物医药、徐汇区人工智能、杨浦区信息技术服务获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闵行、徐汇、杨浦、嘉定、松江、张江、临港等重点区域初步形成特色鲜明、创新活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张江科学城汇聚2.2万家创新型企业,拥有外资研发中心171家,在集成电路设计、芯片制造、新药研发等领域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张江研发+上海制造”的协同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创新生态不断完善。全力推进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高地“上海方案”,各项重点任务加快落地实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成效显著,围绕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等领域,国家授权上海先行先试的10项重大改革举措已全面落地,并出台《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和《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增强科技创新中心策源能力》等70余个地方配套法规政策。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基金一期募资近500亿元。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1.7万家,国家大学科技园14家,众创空间500余家,服务中小科技企业和团队近3万家。
“十四五”时期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和供应链
“十四五”时期,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着更加深刻复杂的内外部发展环境,但仍处于全面提升产业能级的关键时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新兴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颠覆性技术加速孕育。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以5G、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代表的新兴数字技术加速向各领域广泛渗透,与生物、能源、汽车等产业深度融合。脑机融合、光子芯片、氢能源存储与利用等先导性、颠覆性技术发展迅速。上海应发挥高端资源集聚、科技创新活跃、应用场景丰富等优势,加强新兴数字技术创新应用,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同时面向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谋划布局一批先导产业,为未来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上海要以国家战略为引领,重点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打造相对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当好新时代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创新发展先行者。
重点突破。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加强创新资源整合,全面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发展能级。瞄准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努力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前瞻布局。坚持面向未来、超前谋划,主动布局一批代表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的先导产业,加强前瞻性、探索性的技术研究,强化前沿创新的引导作用,促进更多领域实现跨越和赶超,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
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以上
到2025年,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关键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现代产业体系新支柱,谋划布局一批面向未来的先导产业。初步建成带动长三角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技术策源地,引领全国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创新高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打造一批世界级新兴产业集群。
产业规模迈向新台阶。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以上,增加值超过1万亿元,经济发展主引擎作用更加突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上海高地基本形成。
重大创新实现新突破。建成一批重大产业创新平台和基础设施,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空天海洋、新材料等领域实现重大技术突破,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参与制定一批国际标准,涌现一批填补国内空白、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创新成果。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
在集成电路方面。以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为牵引,强化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关键技术攻关和重大项目布局,持续提升产业能级和综合优势。“十四五”期间,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年均增速达到20%左右,力争在制造领域有两家企业营收稳定进入世界前列,在设计、装备材料领域培育一批上市企业。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集成电路产业创新高地。先进制造工艺进一步提升,芯片设计能力国际领先,核心装备和关键材料国产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基本形成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
重点发展:1.集成电路设计。提升5G通信、桌面CPU、人工智能、物联网、汽车电子等核心芯片研发能力,加快核心IP开发,推进FPGA、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高端微控制单元(MCU)等关键器件研发。提升集成电路设计工具供给能力,培育全流程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平台,优化国产EDA产业发展生态环境。2.制造和封测。扩大集成电路成熟工艺产线产能,提高产品良率,提升先进工艺量产规模,继续加快先进工艺研发。提升特色工艺芯片研发和规模制造能力。进一步提升先进封装测试产业规模。3.装备和材料。加快研制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刻蚀机、清洗机、离子注入机、量测设备等高端产品。开展核心装备关键零部件研发。提升12英寸硅片、先进光刻胶研发和产业化能力。
谋划布局面向未来的先导产业
先导产业也称未来产业,是指在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能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对国民经济未来发展起引导作用,代表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方向的产业。“十四五”期间,上海将结合自身科教资源与产业基础优势,谋划布局一批面向未来的先导产业。
光子芯片与器件。重点突破硅光子、光通讯器件、光子芯片等新一代光子器件的研发与应用,在光子器件模块化技术、基于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的硅光子工艺、光通讯技术、光互连技术、芯片集成化技术、光电集成模块封装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开展重点攻关。力争实现新一代光子器件在数据中心、超级计算机、汽车自动驾驶、家用机器人、电信设备以及国防装备等领域产业链的颠覆性革新。
壮大特色产业集群
在集成电路产业方面打造以张江为主体,以临港和嘉定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空间布局,提升张江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地能级,增强临港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能力,培育嘉定集成电路新兴产业带。加快研究谋划在临港新片区或长三角示范区新建集成电路综合性产业基地。
重点领域专项工程方面,集成电路重大产线建设工程应加快推动集成电路重大生产线建设,支撑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实现翻一番。重点推进12英寸先进工艺和成熟工艺产线建设,推动特色工艺和第三代化合物半导体重大项目建设,加快12英寸大硅片产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