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在《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发表弱耦合少模光纤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程琳琳 2021.09.22 14:31

通信世界网消息(CWW)近日,中国移动联合北京大学和长飞光纤光缆有限公司撰写的论文“Analysis and Measurement of Intra-LP-mode Dispersion for Weakly-coupled FMF”在国际光通信领域学术期刊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发表,发现并揭示了新型弱耦合少模光纤中的一种新型模式内色散机理,彰显了中国移动在光通信领域的创新力与国际影响力。中国移动研究院研究员葛大伟为该论文第一作者。

目前基于商用单模光纤的超高速光传输系统已经接近非线性香浓极限。为了打破容量瓶颈,可通过传输多个独立模式实现单纤传输容量倍数级增长的少模光纤,在近年来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得到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

image.png

论文首页

image.png

各模式最大本征模式内差分模式色散系数分布

image.png

简并模式内差分模式时延测量装置

论文针对面向未来超大容量光传输的新型弱耦合少模光纤,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并提出了弱耦合少模光纤中的简并模式内差分模式时延效应。简并模式内差分模式时延是弱耦合少模光纤的一项基本效应。长期以来,空分复用研究领域认为弱耦合少模光纤中的传输损伤主要来自于简并模式间串扰,而忽略了简并模式内的效应分析。基于真实弱耦合模分复用光传输系统性能劣化现象,论文发现在弱耦合少模光纤中简并模式内效应损伤贡献大于简并模式间串扰,有必要对简并模式内效应的机理进行详细分析。因此,论文从理论上对其简并模式内差分模式时延的物理机制、生成模型、传输损伤模型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阐释。在此基础上,论文进一步提出了简并模式内差分模式时延的测量方法和测量装置,实现了国际上首次对该效应的精准测量。该效应的发现及理论建模,为建立精准的模分复用传输系统损伤评估模型,和面向未来的超大容量光传输系统的新型光纤设计及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通信世界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及标有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通信世界网。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通信世界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
热点文章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