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设备的发展简史

责任编辑:程琳琳 2021.12.30 14:29 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

可穿戴设备的发展简史智能手表、健身手环等智能设备无疑是当今数字化社会中流行的可穿戴电子设备。可穿戴的“计算设备”最早可追溯到中国清代的“算盘戒指”,戒指上的算珠可以用细针拨动(见图1)。另外,也有人认为著名钟表师宝玑在1782年开始设计的第160号机械怀表(见图2)也是一种可穿戴计算设备。

 image.png

图1 算盘戒指

image.png

 图2 宝玑设计的第160号机械怀表

随着20世纪电气化技术的发展,可穿戴电子设备首先在医用领域大放异彩。第一台电动助听器Akouphone由米勒·里斯·哈奇森于1898年发明。1906年,美国发明家李·德福瑞斯特发明了第一个电子放大器:三极管(见图3),为助听器的发展提供了关键技术。1920年,第一台真空管助听器Vactuphone(见图4),由海军工程师厄尔·汉森研发。到了30年代,真空管助听器的尺寸进一步缩小,开始逐渐被消费者所接受,图5所示是1933年的真空管助听器的广告。1948年,贝尔实验室发明了晶体管,使得助听器的技术进一步得到改进。到了50年代,较为小巧便携的助听器已经在市面上出现。

    image.png   

图3  李·德福瑞斯特与他发明的三极管

image.png

图4 真空管助听器 Vactuphone

image.png

图5  1933年真空管助听器广告

1966年,美国数学教授爱德华·索普及电子工程师克劳德·香农设计了一款能够隐藏在鞋子里的计算装置。同年,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伊凡·苏泽兰发明了首个真正意义的虚拟现实系统“达摩克利斯之剑”(见图6)。1972年,汉密尔顿钟表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带有数字显示的电子腕表Pulsar P1(见图7)。1977年,惠普公司发布了一款数字腕表HP 01(见图8)。

image.png

图6  达摩克利斯之剑

image.png

图7  第一款带有数字显示的电子腕表Pulsar P1 

image.png

图8  数字腕表HP 01

1979年的可穿戴电子设备市场出现了一个传奇产品:索尼Walkman(见图9)。第一版Walkman是一款小型盒式随身听,可通过电池供电,随后它的型号不断更新,Walkman在全球市场上获得了巨大成功。

image.png

图9 索尼 Walkman

80年代,提倡人类与机器融合的“赛博格”概念开始在北美流行起来。来自加拿大的工程师史蒂夫·曼是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可穿戴计算小组的成员之一。1981年,他开发了一套可穿戴的计算机设备(见图10)。

image.png

图10  史蒂夫·曼开发的可穿戴计算机设备

1982年,精工发布了一款电视腕表Seiko TV Watch(见图11)。这款腕表曾在1983年的电影《007之八爪女》中出镜。腕表镶嵌了一块1.2英寸的液晶显示屏,液晶屏上方是黑白电子表盘。

image.png

图11  电视腕表Seiko TV Watch

1989年,Reflection Technology推出了一款头戴显示器Private Eye(见图12)。它的显示器由一块720像素×280像素的单色屏幕组成,质量约为71g。

image.png

图12  头戴显示器Private Eye

1991年,卡内基梅隆大学工程设计研究中心开设了一门暑期研讨班,参加这次研讨班的学生们开发出了一款可查看房屋设计蓝图的可穿戴设备VuMan1(见图13)。

image.png

图13  VuMan 1

1994年,多伦多大学的埃德加·马蒂亚斯和迈克·瑞奇研发了一款腕式计算机(见图14)。这款腕式计算机主要由单手键盘、显示器、电池和计算组块组成。

image.pngimage.png

图 14  腕式计算机

1998年,不断在可穿戴电子领域耕耘的史蒂夫·曼设计了第一块基于Linux系统的腕表(见图15)。该腕表有一块彩色显示屏,可运行视频会议程序。2001年,Apple公司发布了iPod数码播放器(见图16),意味着可穿戴电子设备向着更高一级的阶梯迈进。

 image.png

图15  基于Linux系统的腕表 

image.png

 图16  iPod数码播放器

iPod产品线在千禧年后不断迭代。2005年发布的第5代iPod video新增加了视频播放功能。2009年,美国的MyVu公司发布了一款可链接iPod和智能手机的AR眼镜MyVu Crystal,用户可通过附带数据线连接智能设备观看影片。

image.png

图17 MyVu Crystal

如今,我们回望前人迈过的阶梯,他们的故事将不断鼓励我们向下一个技术阶梯迈进。


通信世界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及标有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通信世界网。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通信世界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
热点文章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