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世界网消息(CWW)今年两会期间,人工智能成为热议话题之一。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相关战略,也被写进了2025政府工作报告当中。其中指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同时,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政府工作报告首提“人工智能+”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持续推进“AI+”行动,强调“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培育算力产业生态”。
对于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到“人工智能+”一词,全国政协委员张云泉表示,新概念的提出体现了国家对未来人工智能普及推广和应用的重视,将促进人工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主要是基于大模型、大数据、大算力技术,实现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的落地应用,从而提升产业自动化水平,降本增效,促使数字经济再上新台阶。
全国政协委员张毅指出,“人工智能+”行动是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实融合的一项重要举措。人工智能在各垂域领域的应用,既是人工智能价值的体现,也是提升垂域领域产业转型和升级的重要途径。“比如,大模型应用在不同领域,可能会改变底层商业逻辑,引发垂域应用领域革命性的升级迭代。”张毅表示。
针对国内之前热议的“百模大战”,全国政协委员张凤表示,多个大模型的推出,说明国内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创新非常活跃。这种竞争态势有助于推动技术进步,提高模型的性能和应用范围。“同时这还丰富了应用场景,不同的大模型可能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进行优化,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这有助于拓展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提升整个社会的智能化水平。”
工信部信息通信科技委常委周建明表示,“人工智能+”行动意在鼓励各行各业重视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和落地。企业需要整合多方资源,在自身产品研发过程中将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应用,以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全国政协委员周源表示,将“人工智能+”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表明国家对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产业非常重视。”周源还提到,尽管国内在大模型领域取得一定的成就,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其中最显著的问题之一是高质量中文语料资源的短缺。他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和监管机构针对数据合规应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推动完善AIGC监管立法,保护和规范人工智能领域的数据合规,同时加快高质量中文数据集的开发与利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建议,加快工业人工智能应用模式创新探索;推动人工智能与工业技术融合创新;布局智能叠加的智能制造终端产品、装备、系统。当前人工智能正深刻改变制造装备、机器人、工业自动化、工业软件等领域的产品形态与产业图景;加强重点领域行业数据资源构建。
关于“人工智能+”行动的具体落实方案,张毅建议,一是要加强政府引导,以政策推动“人工智能+”行动;二是要加大对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投入;三是鼓励有关垂域领域行业企业主动拥抱人工智能技术。
大模型发展增速 应用赋能千行百业
当前,AI大模型应用已进入红利兑现期,要以更少成本、更低算力、更高效率推动落地。人工智能发展已从技术探索阶段快速迈向规模化应用阶段,“技术突破—场景落地—产业升级”正在形成闭环,“人工智能+”应用爆发的拐点即将到来。
在大模型产业发展领域,周鸿祎指出,中美两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既是对抗OpenAI的通用大模型基础战,也是差异化、特色化的大模型应用战。目前,中国在通用大模型核心技术仍在与美国竞速,但在大模型应用方面,国内完全有能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大模型发展道路。
针对推动大模型的垂直化、产业化落地方面,周鸿祎建议政府和央国企应率先提供更多的应用场景,为发展垂直化、小型化、低成本的大模型开放更多“小切口、大纵深”的落地机会。他强调,大模型与业务场景的融合是实现智能化转型的关键,国家应鼓励企业将一至两个业务场景与大模型结合,创造出可落地推广的、与业务紧密结合的大模型。
张凤表示支持大模型应用的推广,推动大模型技术标准、规范、测评方法的制定,开发负责任、可信赖、高安全、自主可控的基础大模型,例如百度文心一言、阿里通义千问等。这是开发AI原生应用,实现大模型落地的基础。
与此同时,我国人工智能发展仍然存在一些短板。算法方面,产业界仍然需要进一步加深对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等前沿算法的研究与创新,以及算法的优化和适应性改进。在芯片与硬件方面,则需要加强高性能AI芯片的研发力度,包括GPU、TPU等专用处理器,以及对边缘计算硬件的开发。在安全与隐私方面,需提升AI系统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技术,做好对抗性攻击防御、数据加密等工作。
此外,在人才培养方面,雷军建议将人工智能纳入教育培养体系,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设置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并大力推进高校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的建设。他指出,从长远趋势来看,各行各业对掌握人工智能基本技能的人才需求正快速增长,而我国在顶尖人工智能人才储备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
对此,张云泉建议,目前在人工智能相关人才培养上存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课程内容更新滞后等问题,可以设立“生成式人工智能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以鼓励学校间根据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术特点,共享教学内容资源和教学计算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