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业务的传输自开通能力系统研究

作者:浙江移动 陈辉 张满 王晓义 谭代炜 吴超 责任编辑:王鹤迦 2023.02.22 16:41 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

通信世界网消息(CWW)伴随着CHBN业务的发展以及算力网络的不断演进,新业务带来新的运营模式,驱动网络面向业务提供更加敏捷高效和服务更加差异化转变。浙江移动在中国移动集团公司的指导下,基于传输运维工作台,着力打造传输电路自动开通能力,实现传输域内的资源整合、统一调度和敏捷开通,以及跨专业、跨网络、跨平台的能力共享和流程拉通;旨在实现针对不同业务场景和商业模式,完成传输域内的电路全流程开通线上化、自动化、智能化,完成跨系统/平台的信息交互和能力调用;构建信息化、数字化的业务运营流程和管控机制,实现从用户意图到网络配置的自动翻译和执行,建立端到端业务自开通流程;响应中国移动关于数智化转型的发展战略,践行降本增效、提质增效的要求,支撑算力网络逐步向“一体共生”演进。

浙江移动从“运力感知、灵活调度、能力池化、能力开放”4个维度进行传输电路自开通能力的建设(如图1所示)。

image.png

图1   传输电路自开通能力建设的4个维度

运力感知:全网资源池化,打造面向业务的运力感知能力

打通资源中心、故障中心、性能中心以及厂家OMC系统,整合全局全网的数据(包括全省传输网元以及数百万量级的板卡、端口、光缆等物理资源,IP、VLAN、VPN等逻辑资源,丢包、时延、抖动等实时性能指标),通过统筹分析、AI稽核和管控,构建多维度的高可用、结构化数据库,并以此形成全网全域的运力地图,为差异化的业务需求和算法模型提供全面、准确的数据支撑,实现面向不同业务场景、不同SLA需求的传输资源秒级分析、精准调度,满足业务高质量、高性能的快速开通。

动静态资源池通过API接口打通省内资管中心,获取站点、机房、网元、板卡以及互联拓扑等具体信息,并以此建立静态资源池。打通厂家网管OMC、故障/性能中心,获取故障信息、性能指标、利用率等动态数据,建立动态资源池。跨域互联拓扑信息如图2所示。

image.png

图2  跨域互联拓扑信息

逻辑虚拟资源池针对包括IP、VLAN、路由扩散域、VPN等在内的逻辑资源对象,制定相应的逻辑资源自动分配规则和更新机制,保持正确、实时的“入池出池”。IP地址资源池如图3所示。

image.png

图3   IP地址资源池

灵活调度:面向全程全域的业务开通自动调度,配置自动激活

传输自开通能力系统具备面向传输全网的业务开通自动化能力,支持跨地市、跨厂家、跨网络全程全域的业务自动开通,自动生成配置脚本,实现秒级精准、快速下发至设备。

传输电路目前主要由SDH/PTN/SPN/OTN网络承载,涉及华为、中兴、烽火等厂家系统。传输运维工作台可打通各厂家的OMC/DC系统,基于不同的业务模型和需求(包括4G/5G/700M/PTN专线/SPN软硬切片/OTN等多种to C和to B业务),结合资源池和运力地图,自动完成跨地市、跨厂家、跨网络的传输电路开通方案极简设计、路由计算、资源调度、配置激活和跨平台API交互,并最终完成电路数据同步和归档,实现“一站式、自动化”的传输电路敏捷开通。同时,结合随流检测功能,实现对电路的端到端性能测试;结合外线光缆资源数据,实现对电路的物理同路由隐患判断;支持软硬件切片,提供差异化的SLA保障,满足“优享”“专享”“尊享”不同等级业务质量的服务(如图4、图5所示)。

image.png

图4  传输运维工作流程

image.png

图5   系统订单管理视图

能力池化:打造能力资源池,实现原子能力敏捷赋能

随着业务的发展和用户需求变化,传输电路的开通模型也随之改变,基于固定业务模型的开通功能将无法灵活适配新业务和个性化用户需求,而新功能则需要通过需求分析、开发、测试和上线等环节,无法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同时耗费大量人力成本。基于此,浙江移动在建设传输运维工作台时,基于业务场景和运维流程,将已有功能抽象出可重用的原子能力,并进行API封装、注册、管理,通过“拖拉拽”方式将各原子能力按业务逻辑进行组装,结合轻量级的代码开发,可实现对现有业务开通功能的优化更新,实现新的业务开通功能快速上线部署,支持个性化、定制化的业务场景,敏捷响应用户需求,同时降低开发成本。

以SPN业务开通为例,通过基于业务逻辑和运维流程的具体规则,对16个不同的原子能力进行组合和编排后,形成了SPN的自动开通能力(如图6所示)。

image.png

图6  SPN业务的开通

系统支持对原子能力进行设计,实现能力封装、注册、管理,为能力调用提供功能支撑。

将能力以资源池形式进行管理和调用,实现能力复用,减少重复开发的各类成本。

通过定义标准的服务化接口,减少系统间的集成开销。

通过对服务化接口进行分层,由底层服务组合编排形成上层服务,提高业务建模的封装度。

引入可视化编排,通过“拖拉拽”模型驱动的理念,实现便捷、自主开发,提高服务开发的敏捷性。

能力开放:打造线上化、一体化开通流程,重构数智化开通模式

传统的传输电路开通流程需要人工参与的环节多,尤其涉及跨域电路开通时,需要人工结合资料完成端到端开通方案和路径规划,比如局间互联网元、端口以及IP/VLAN等数据,属于“线下+线上”的开通模式,整体开通流程存在人工断点,影响业务开通效率。因此,需要重新构建传输电路的端到端开通流程。新的开通流程应具备全面线上化、正向化的特点,更加精简和自动化,并支持“一键开通”的全流程自动开通模式,即传输运维工作台接收开通工单、业务需求分析、传输资源调度、开通方案设计、端到端路由计算、同路由隐患判断、配置下发激活和电路数据同步归档等操作全部由工作台自动完成,全程人工“零参与”,能力和流程结合,实现传输电路开通模式向数智化转型,从根本上提升业务开通效率(如图7所示)。

通过API接口与上层编排中心建立自动化开通流程,自动接收开通工单,实现跨地市、跨厂家、跨网络的传输电路“一站式”端到端自动新建/调整/停闭,完成电路信息自动上报和更新,满足定制化、差异化的业务需求和SLA保障。

image.png

图7  传输电路开通流程对比

总结

传输电路自开通能力已在浙江全省正式上线并投入日常生产,成效显著。

开通效率提升400%:支持PTN/SPN/OTN网络业务自动开通,支持to B/to C业务单域/跨域开通,包括PTN单域/跨域专线、700M、N3/N6、OTN等具体业务模型,月均完成1万多次电路自动开通,端到端业务开通效率提升400%。

浙江移动将持续推进项目功能优化,以用促优,基于原子能力和微代码开发,扩展面向to B/to C业务场景的开通功能,更好地满足个性化业务需求;同时结合AI能力,在现有的传输电路同路由隐患判断基础上,实现基于网络实时性能指标(时延、抖动、丢包等)对业务质量的预警预测和质差分析,实现支持业务质量端到端可视化呈现和用户自服务等能力,更好地保障业务质量,提升用户感知。

通信世界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及标有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通信世界网。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通信世界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
热点文章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