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空间计算变革,高通发布两大骁龙XR平台

作者:朱文凤 责任编辑:包建羽 2023.09.28 10:33 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

通信世界网消息(CWW)继PC、智能手机之后,XR有望成为下一代计算平台,成为通向元宇宙的第一入口。作为移动芯片大厂,高通一直乐于在不同移动终端领域率先探索,在XR领域,高通已深耕了十余年,陆续推出了多款XR专用平台,包括第一代骁龙AR2、第一代骁龙XR2+、第一代骁龙XR2和第一代骁龙XR1平台。凭借布局早、布局广、布局深三大优势,高通建立了业内最大的XR合作生态,携手产业伙伴发布了超80款终端设备,持续赋能Meta、联想、PICO等企业的终端设备。

从边缘到主流,XR产业发展拐点将至,如今VR和MR行业发展势头强劲,游戏、娱乐等消费级应用和教育、医疗等企业级应用日益涌现;越来越多的企业使用AR眼镜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工作环境。着眼当下,9月28日,高通推出第二代骁龙XR2和第一代骁龙AR1平台,前者专为下一代智能眼镜打造,后者则用于支持下一代VR和MR设备。

1695868452568073647.png

“第二代骁龙XR2将真正推动VR和MR的普及。”高通技术公司副总裁兼XR业务总经理司宏国表示,高通和苹果的策略不同,苹果的产品价格比较昂贵,且需要采用多个芯片并外置电池,这样的架构很难让消费者负担得起终端价格。而第二代骁龙XR2采用单芯片架构,无需外接电池芯片组。同时,第二代骁龙XR2的GPU性能相比前代提升2.5倍,能效提升50%,更适合OEM厂商打造高性能、价格合理且更轻薄舒适的头显设备。

第二代骁龙XR2还支持3K x 3K显示,具备众多最新的先进特性,例如空间扭曲、游戏超级分辨率和视觉聚焦渲染。司宏国表示,3K显示是下一代VR和MR设备最理想的显示方案,4K显示方案虽然效果更好,但价格昂贵且不具备规模化扩展的供应能力,难以在产品体验和产品的可负担性之间实现最优平衡。

在AI能力上,第二代骁龙XR2支持INT8,优化了不同AI模块之间的连接,同时对计算机视觉模块进行了大幅升级。此外,针对VR和MR头显上始终开启的六自由度(6DoF)头部追踪所需的巨大算力消耗,不同于第一代骁龙XR2通过软件方案支持,第二代骁龙XR2将这一功能放到了芯片硬件视觉分析引擎中,进一步提升了性能,并降低了功耗和时延。

此外,第二代骁龙XR2还支持绝佳的并发感知技术,以实现更全面的用户和环境理解,来进行头部追踪、眼球追踪、手势追踪以及对全身的动作追踪等。当然,这些技术在运行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算力,为此第二代骁龙XR2的终端侧AI能力相比前代提升了8倍。

在连接方面,VR/MR设备通常支持10-15瓦功率的散热要求,相较手机拥有更强大的处理散热能力,与强大的游戏PC相连接,在更强大的散热能力和专用显卡的支持下,能够真正赋能不同游戏生态的融合。而在此情况下,Wi-Fi技术显得尤为重要,而第二代骁龙XR2支持Wi-Fi 7和Wi-Fi 6E连接,以及面向XR的高通FastConnect软件套件,功耗降低了25%,时延降低了80%,峰值速度达到5.8Gbps,可助力用户实现无缝交互。

更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对整个视频透视线程进行全面优化,第二代骁龙XR2可以实现低至12ms的视频透视时延,并通过几何校正、降噪、动态亮度调整等技术,提升视频透视的图像质量。据了解,Meta Quest 3将全球首发第二代骁龙XR2平台,于9月28日当天同期发布。

1695868452581080506.png

AR眼镜被视为手机功能的延伸,将进一步联动手机应用生态,发展潜力巨大,但现阶段的AR产品在外观、功耗、显示、续航等方面仍存在诸多挑战,为此高通第一代骁龙AR1瞄准功耗、拍摄、AI等方面进行了重点升级。

第一代骁龙AR1采用14-bit双ISP,支持顶级即时拍摄体验,支持自动曝光、自动人脸检测、计算HDR和人像模式等智能手机特性;具备强大的眼镜侧AI能力,可以增强照片和视频的拍摄质量,通过降噪实现更清晰的通话,并通过计算机视觉实现更清晰的视频拍摄;支持虚拟助手,可以回应用户的指令,并在用户眼前提供情境信息,比如在购物中心通过视觉搜索为用户提供产品信息、实时翻译、货物挑选和导航等。

同时,第一代骁龙AR1还是一台可扩展平台,可支持多种智能眼镜类型,包括仅采用摄像头的款式和支持单目显示和双目显示的款式,可为OEM厂商提供更加灵活的选择。此外,第一代骁龙AR1还配备了高通FastConnect软件套件,能够实现实时视频直播以及音乐串流。据悉,Ray-Ban Meta系列将首发第一代骁龙AR1平台。

1695868452596027541.png

最后,司宏国表示,第一代骁龙AR1支持的功能相对简单,所有的处理都能在眼镜端完成,不需要借助手机处理,但具有更高沉浸度和大显示屏幕的AR眼镜则大不相同,它们需要在手机侧完成处理工作,可能会面临连接方面的挑战,高通也将持续投入在未来的平台中解决这一问题。

通信世界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及标有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通信世界网。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通信世界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
热点文章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