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大模型赋能数字政府创新发展路径的探索

作者: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徐恩庆 张琳琳 吴佳兴 责任编辑:包建羽 2023.12.08 16:38 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

通信世界网消息(CWW)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而大模型的发展对于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具有关键作用。目前,大模型已逐步显现出赋能千行百业的作用,政务领域成为其典型落地场景之一。现阶段,大模型在数字政府典型场景(如问政、治理、协同、撰文等方面)的应用取得了积极效果。政务大模型建设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和实践,持续探索其在数字政府领域如何有效且规范地应用。

大模型“横空出世”,为数字政府发展注入新活力

2023年初,Open AI打造的ChatGPT火遍全球互联网,一跃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现象级应用,由此掀起了产业各方对大模型的探索热潮。国内“大厂”纷纷推出自己的AI大模型,例如百度推出“文心一言大模型”、阿里推出“通义大模型”、华为推出“盘古大模型”、科大讯飞推出“星火大模型”等;国内三大运营商也推出面向行业的大模型应用,助力自身业务及用户业务的高质量发展;以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为代表的高校也推出了自己的大模型。

整体看来,大模型市场竞争格局呈现百舸争流之势。据IDC预测,基于大模型的AI市场规模在2023年将超过147亿美元,到2026年市场规模将超过263亿美元。

政务大模型是指应用于政务领域的综合大模型,包括语言大模型、视觉大模型和多模态大模型等,它通常具备强大的语义分析能力和深层次的理解能力。对外,政务大模型能够帮助政府机构提升信息处理效率和服务质量,实现业务办理的智能化;对内,政务大模型能够全面监测、分析和预测政务运行状况、决策影响因素、施政效果等,为政府管理和服务提供智能化支持。

政务大模型凭借其超强的语言理解能力、超高的预测准确率等优势,在广泛的应用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城市治理“一网统管”、政府服务“一网通办”、政府办公“一网协同”,以及多样化的泛政务场景。

国内外积极探索政务大模型应用

当前,部分国家政府已经开展政务大模型的探索和研究。新加坡政府在2023年2月开发了一套名为“Pair”的系统,该系统类似于ChatGPT,能协助政府办公人员总结参考资料、搜索相关信息并完善写作表达。2023年5月,美国公司Meta推出人工智能培训和推理芯片项目,旨在提高在新闻提要中插入广告和其他内容的推荐模型的运行效率。2023年6月,Open AI为美国联邦机构、州和地方政府及其合作伙伴推出了新的Azure Open AI服务,为现有的Azure政府公共部门客户提供以前只能通过其商业云获得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功能。

我国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人工智能行业发展与创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网络安全等新兴数字产业”;《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深度融合”。同时,《关于支持建设新一代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的通知》《关于加快场景创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应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产业政策的发布也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了长期保障。

各地已加强大模型产业顶层设计和布局。2023年5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的《北京市促进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若干通知》提出利用人工智能能力优势,实现大模型技术赋能,以及率先在“城市大脑”建设中应用大模型技术,为城市治理决策提供更加全面的支撑。上海、深圳等地也鼓励开展大模型的研发和产业化,并给予政策支持,以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发展,助力大模型多场景深度应用。

政务大模型典型应用场景

探索政务大模型应用场景覆盖多个层面,包括洞察、治理、兴业、惠民等。其中,洞察、治理倾向于服务数字政府自身能力建设与提升;兴业、惠民则更倾向于服务数字经济开拓与数字社会发展。同时,在数字生态、数字文化等领域,政务大模型也不断与各场景结合,形成有序的大模型赋能全场景,服务于“数字中国”全面发展要求。

以数字政府最典型的场景之一——“一网通办”业务为例,通过大模型应用可以有效提高政府服务效率。“一网通办”通过整体化、集约化的建设,实现了线上服务与线下服务融合共通。通过这种方式,政府可以提供更便捷的在线政务服务,减少繁琐的手续和流程,让群众更快速地办理各种事务,提高行政服务效率,改善群众的生活质量。

现阶段,面对企业、群众愈发多样化的需求,政务咨询问答在提供精准、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时往往存在瓶颈。在政务咨询过程中,传统咨询问答机器人缺乏对人类意图的精确理解,政务系统仅通过预置问答方式,难以实现对群众、企业的诉求进行针对解答。在事项办理过程中,群众、企业等对事项情形不理解、申请表填不好、证明材料不知道如何提交的情况,难以获得有效的服务支撑,导致群众、企业依赖线下窗口办理。

大语言模型在某种程度上具备了对人类意图的理解能力,其回答的准确性、逻辑性、流畅性都接近人类语言水平。其可以从海量数据中学习、吸收知识,在此基础上,理解用户的意图并解答问题、完成总结分析。大语言模型的语义理解、海量知识学习能力,可助力政府进一步提高政务智能化水平,优化政策规范管理和精准服务,转变服务提供的方式,从被动式响应服务转为主动式的贴身服务,从而进一步提升群众、企业获得服务的便利度。

政务大模型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

尽管政务大模型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在其落地应用的过程中仍然面临一些问题。政务大模型建设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和实践,从而推动政务大模型的不断完善和应用。政务大模型的设计需要考虑其所服务的企业、民众的需求和利益,以确保模型的有效运用和满足使用者的期望。同时也需要考虑政府部门人员使用时的困惑,政府部门和泛政务领域的人员需要接受相关培训,以更好地理解并利用政务大模型的特点和功能。

政务大模型的设计者需要明确服务自身对场景的精确理解,政府部门、相关单位和技术开发团队需要深入了解具体的需求和问题,以确保模型的设计和功能能够满足实际的应用场景。

与其他创新技术一样,大模型的应用也是一把“双刃剑”。政务大模型在助力创新与发展的同时,也存在模型决策不够透明、模型训练过程中对隐私信息保护不足等问题。

在这种情形下,一方面,大模型开发商应尽可能精准识别生成式人工智能产生的风险,在现有信息内容治理框架内,继续完善从数据到算法再到生成内容的全链路体系规制,并建立反馈投诉机制,以监测和评估实时出现的风险,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另一方面,政府机构应支持大模型开发与部署,同时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确保数据处理和个人信息的安全,以及人工智能模型的开发和应用符合伦理道德标准、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一个安全、可信、可持续的大模型时代。

推动政务大模型标准体系建设,赋能数字政府健康发展

标准和评价体系建设是推动政务大模型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相关机构应加快构建政务大模型相关标准和规范体系,指导政务大模型建设、应用、评价等各环节,推动政务大模型发展“有据可依”。

中国信通院围绕政务大模型领域积极开展标准研制,面向供给侧,开展政务大模型平台通用技术能力、场景化应用能力等解决方案类标准研制,旨在衡量政务大模型相关产品和服务的可信能力;面向需求侧,开展IOMM-G政务大模型建设和应用效果成熟度评价体系标准制定,为政务大模型的应用成效和价值衡量提供“标尺”。

相关评估体系的落地和推广将进一步巩固政务大模型建设案例的引领作用,提高其可信度和可靠性,增强用户和企业的信任感。

通信世界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及标有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通信世界网。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通信世界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
热点文章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