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两会观察:AI治理与产业发展协同并进

作者:李晓婷 责任编辑:包建羽 2025.03.18 09:03 来源:中移智库

2025年3月5-11日,全国两会在京召开。会议期间,人工智能(AI)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话题,AI治理与应用发展吸引了各方目光。代表委员们围绕AI立法、安全保障、就业问题等探讨如何筑牢AI稳健发展根基,同时以算力建设、智能驾驶、工业大模型等为切入点,积极探索激发产业新动能的路径,踊跃建言献策,致力于推动中国在全球AI竞争中抢占先机。

夯实AI治理,护航智能时代行稳致远

(一)AI深度伪造引发热议,制度保障与技术防护有待强化

近年来,通过AI技术深度伪造视频、政府公告、企业声明、名人言论、虚假金融信息等行为,已严重干扰了公众的判断,损害了社会的公信力和稳定,多位代表委员就AI深度伪造治理提出建议。一是加快针对AI深度伪造的单项立法进程。全国政协委员、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全国政协委员、知名演员靳东,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甘华田等委员建议加快制定针对AI生成虚假信息的专项法律法规,明确AI生成内容的“全生命周期”责任,包括开发者、使用者和运营者的法律责任和义务。二是加强深度合成标识技术标准的发布和管理。全国人大代表,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升建议应出台深度合成内容标识的技术标准,保证标识的有效性;对相关内容平台出台要求,用户在发布深度合成的视频、音频等内容时,有义务对其进行标识。三是强化平台对AI生成内容的审核和监督。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建议研究幻觉自动分析的技术和软件平台,开展幻觉自动分析、AIGC深度鉴伪、虚假信息检测、有害内容识别以及互联网传播溯源等工作并定期清理幻觉数据。

(二)AI安全的重要性持续凸显,“以模制模”应对AI新挑战

AI大幅拓展了网络攻击的烈度和广度,网络攻击窗口不断扩大、网络攻击手段不断升级、网络犯罪门槛持续降低,给传统产业发展带来了新风险、新挑战,多位代表委员就此提出建议。一是推动“安全+AI”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全国政协委员、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建议相关部门及时出台配套政策措施,鼓励具备“安全+AI”完整解决方案的链主企业,针对AI应用所涉及的基座模型、知识库、智能体等安全问题,基于安全大模型技术开展研发工作,加速推动技术成果转化,将安全要素深度嵌入AI应用全流程。二是制定大模型安全强制合规要求。全国政协委员、奇安信集团董事长齐向东建议要明确大模型安全的组织架构,界定安全主体责任,对基础安全、数据安全、应用系统开发安全、运行安全等方面提出清晰的技术保障要求。同时,做好大模型运行安全监测和内容风控,定期开展安全评估测试,完善应急响应机制。

(三)AI驱动就业结构变革,人才培养与就业保障机制有待优化

AI正在快速重塑生产流程与商业模式,导致部分传统岗位面临被替代,但同时也催生出一系列新兴行业,在一批关键领域创造了就业机会。对此,多位代表委员建言教育就业新举措。一是构建融合型与创新型人才体系。全国人大代表、拓斯达董事长兼总裁吴丰礼认为,要加强跨学科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全国政协委员、天娱数科CEO贺晗提出,在高校中设置具身智能、AI+机器人相关专业或方向,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培养一批既懂AI大模型,又懂机械和自动化的复合型通才。二是拓展应用场景创造新就业机会。全国政协委员,恒银金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江浩然建议大力推动AI在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等社会关键领域的广泛应用,催生更多高质量的就业机会。三是完善AI失业保障。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建议,建立“就业监测-预警-响应”全链条监测机制,设立“AI就业动态监测平台”,试点“AI失业保障专项保险”,并加强AI新职业的规划与管理。

促进AI应用发展,打造新质生产力新引擎

(一)加快高端算力设施建设,提升算力使用效率

伴随DeepSeek等开源大模型涌现,大模型在各个行业的应用变多,这对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新需求。而当前算力市场存在供需性矛盾,即算力结构单一、高端算力紧缺,多位代表就此提出建议。一是构建新一代超智融合国家级算力中心。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周云泉建议,引入先进算力调度、分配、优化和管理技术,提高算力利用率,并积极引导基于全精度、大算力、高互连国产芯片。二是建设异构算力以降低智算成本。全国政协委员、京东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曹鹏提出,夯实自主可控的智算底座,通过存算协同发展降低企业智算成本。推动链主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智算配额,实现产业智算普惠。三是加快构建国产算力平台上的自主可控大模型及产业生态。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建议,鼓励基于自主可控国产算力平台的大模型研发和应用,鼓励央国企优先采购基于国产算力平台研发的全栈自主可控大模型,专项支持基于国产算力平台的生态体系建设。

(二)聚焦自动驾驶立法与产业协同,推动自动驾驶从技术突破转向规模应用

汽车产业已经迈入智能化的高级阶段,高阶智能驾驶成为汽车工业的必争高地。尽管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研发处于全球并跑阶段,但行业内现存法规限制、标准不足、专属保险缺乏等问题制约产业规模应用,多位代表就自动驾驶问题提出建议。一是加快完善我国自动驾驶系统立法。全国人大代表,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建议,结合我国自动驾驶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建立责任认定机制,对不同等级和形态的自动驾驶车辆明确责权力。二是加快建立自动驾驶国家统一标准体系。全国政协委员、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认为亟需为自动驾驶汽车量产提供清晰的技术准则。三是开发自动驾驶汽车专属保险。全国人大代表、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建议,鼓励车企与保险公司通过紧密合作和数据共享,充分考虑不同技术路线下的风险特点,开发出与智能驾驶实际风险相契合的保险产品,合理确定保险费率和保障范围,把智能驾驶保险和车险结合起来,切实消除用户的后顾之忧,从而进一步释放市场需求。

(三)以工业大模型为关键变量,赋能新型工业化

我国制造业具有门类齐全、规模庞大、场景丰富、数据潜能巨大等优势,加快AI技术的创新应用探索,有助于为产业注入新的创新动能,催生各类新模式新业态,对此各位代表委员有如下建议。一是发布国家级工业场景图谱、语料库和数据集。全国人大代表,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周云杰建议设立国家专项,加大力度推广实施“一图四清单”行动方案,为AI在工业领域应用提供坚实基础。二是推动AI与工业技术融合创新。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建议应加大研发投入,突破AI与工业技术融合的基础性原理与关键工程化问题,驱动以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工业革命。三是推动AI与机器人结合赋能工业场景。全国人大代表、拓斯达董事长兼总裁吴丰礼建议由AI企业搭建高质量的基座大模型,机器人企业针对专属应用场景开发垂直模型,并构建“云-边-端"协同体系,加速智能机器人在工业场景中的应用,提升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和场景适应性。

通信世界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及标有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通信世界网。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通信世界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
热点文章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