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世界网消息(CWW)近日,在接受《通信世界》记者采访时,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科技委顾问张新生就当前6G技术发展现状和国际标准制定等问题,分享了自己的认识。
6G三大场景已明确,部分技术路径仍存分歧
张新生介绍,2023年6月22日,ITU-R发布了IMT-2030(6G)建议草案,明确了三大新的应用场景:AI与通信、集成通信与感知、泛在连接,并新增了一系列能力指标。该文件还提出了新兴技术趋势和使能技术,增强无线接口技术和增强无线网络使能技术这三大类未来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
目前,全球对6G技术发展已基本形成共识,但在“增强无线网络使能技术”中,有关新一代无线接入网络(RAN)架构及其演进路径上,仍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例如,开放无线接入网络(O-RAN)、虚拟化无线接入网络(V-RAN)、AI无线接入网络(AI-RAN)、全双工无线网络(FD-RAN)、协同智能无线网络(CIS-RAN)等多种技术路线,国际主要组织和信息通信企业正在积极探索和布局,角力不断,期望在未来6G国际标准中占据一席之地。
在2025年巴塞罗那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上,AI成为全场焦点,被广泛认为是推动信息通信网络智能化的新动能。多家媒体报道称,AI将成为未来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的新驱动力和核心引擎。
6G标准制定进入“准备阶段”,步入初始年
2024年6月,ITU-R正式公布了6G标准制定的时间安排:2024至2025年将集中开展6G需求的确定工作,2025至2030年进入6G技术研究阶段。根据多家国外咨询机构的报道,目前3GPP正围绕6G标准制定积极开展准备工作。国内一些媒体将其称为“6G标准制定进入初始年”,甚至有报道认为已进入“元年”,标志着标准工作全面启动。对此,张新生认为,将当前阶段定义为“准备阶段”或“初始年”更为准确。
同时他指出,为6G标准制定做准备的过程中,许多被认为是6G关键技术的内容,已陆续出现在5G-A(5G-Advanced)中,并带动相关领域技术的持续突破。当前的重点是进一步夯实5G-A的技术基础,为6G标准制定打下坚实基础。
面对挑战,互联互通仍是行业共识
针对当前国际形势下的标准合作前景,张新生坦言,地缘政治确实对全球6G标准协同带来了一定不确定性,但“互联互通”始终是信息通信行业共同的发展目标。他强调:“通信标准工作的重要性就在于,它能够实现全球互联互通。如果没有全球连接,任何国家的产业都难以独善其身。”
张新生表示,我国在6G前沿技术研发方面已取得诸多原创性成果,成为全球6G理论与前沿基础技术的重要策源地,仍是6G标准制定的重要力量。坚持“前瞻引领、融合创新、合作共赢”的原则,将有助于我国在全球6G标准话语权中继续占据技术优势和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