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亦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于上周六正式收官,20支参赛双足人形机器人队伍在城市开放道路中完成真实环境中系统运行挑战,这一活动反应出中国人形机器人正在从实验室逐步走向现实世界。当前,中国人形机器人行业正通过“应用验证 - 技术突破”的双向循环模式加速发展,吸引多元厂商入局,共同构建协同产业生态,推动行业进步。
多样化队伍参赛,展现系统集成能力20支参赛机器人队伍由高校、科研机构与机器人厂商组成,每支队伍围绕赛事需求进行系统集成与工程适配,展现了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多样化创新力量。
整体而言,在此次比赛中,并非每队机器人都能顺利完赛。能够上下肢协调运动的机器人奔跑时更顺畅、更快,最快的机器人完成比赛用时 2 小时 40 分。然而,优必选、智元机器人、星动纪元、逐际动力等此次并未亮相,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行业在当前阶段对人形机器人长时稳定运行及实地复杂场景应对能力的信心仍显谨慎。
运控能力初显,轻量支撑长续航,自主智能待提升
本次活动基于“真实环境+标准化赛制”的框架,提供了一次对人形机器人的硬件、控制算法、热管理、电池续航等系统性测试平台,既展示了阶段性进展,也揭示了当前仍待突破的关键短板。
运控能力初步成型,步态稳定性与节奏适应性获验证。参赛机器人在长距离测试中展现出初步成熟的运动控制能力。近年来IMU姿态传感、平衡稳定算法与多关节协调控制等核心技术领域的进步,使机器人能够稳定面对上下坡、转弯等复杂路况变化并保持良好的姿态控制。
散热是保障关键,多种方式应对。针对长时间运行导致的关节发热问题,机器人在关节处搭载风扇增强散热,也有机器人在奔跑过程中喷洒散热剂辅助降温。
续航能力受限,轻量化设计是优化方案。本次赛事中,机器人都进行了结构优化、采用轻量化材料等方式来延长运行时间,但仍需中途多次换电,大约40分钟左右换电一次。这也反映出电池容量受限、能效管理不足仍是当前人形机器人在长时高强度任务中面临的重要挑战。
自主能力仍是短板,感知与决策水平待突破。尽管主办方提供完整线路GPS坐标,参赛机器人仍需依赖信号跟踪或遥控操作进行比赛,尚难实现自主完成全程。这一现象反映出当前机器人在环境感知、实时路径规划和避障方面的能力尚未成熟,“自主智能”仍是下一阶段技术突破的关键方向。
2025年,多元入局下的量产攻坚与产业协同构建
2025 年,人形机器人市场呈现多元入局格局,各行业龙头加速布局推动技术创新与场景拓展。尽管多家厂商已公布 2025 年量产计划,释放积极市场信号,但从技术验证、系统稳定性到场景落地,规模化量产仍需突破全链条协同挑战,而非单一环节的单点突破。
打造本体整机具备基础,行业正从上下肢协同演进推动本体升级。除了机器人行业的领先企业,车企、智能家居厂商和手机厂商等也积极布局。随着开源架构、关节模组和产业链的持续突破,为新入局厂商打造人形机器人产品提供技术基础。当下,人形机器人正从“做出来”向“用起来”的阶段迈进,本体研发分别从上下肢功能突破,上肢着重提升精细操作与负载能力,下肢则在足式结构的环境适应性、运动效率方面探索最优解。
具身智能大模型是突破关键,仿真与真机实采数据共同推动泛化升级。AI巨头、初创企业及部分本体厂商的积极布局推动了技术演进与生态扩展。现阶段,通过仿真数据与真机实采数据的深度融合,成为提升具身智能大模型泛化智能的重要路径。二者结合助力模型实现从知识学习、场景适应到能力迁移的智能演化跃迁。
本体、小脑与大脑软硬件一体系统集成是共识。人形机器人本体、“小脑”(运动控制)、“大脑”(具身智能大模型)之间需深度融合的软硬件一体化。核心零部件、能源系统、控制系统、感知系统之间构成硬件架构和高效集成,还需与操作系统、具身大模型和通信模块等软件系统协同优化,构建统一高效的整体系统能力。目前,部分本体厂商选择自研大模型深化融合,部分则联合专业模型企业,通过调参实现智能适配。
特定应用是推动技术应用验证落地的现实路径。当前,中国人形机器人 “应用验证 - 技术突破”的双向循环模式加速发展,聚焦于从可控环境下的特定任务切入,构建“可控环境+特定能力”的产品应用闭环。以商用服务领域为例,引导互动、物品递送等低复杂度、边界清晰的任务,成为技术验证的核心场景,助力企业积累可迁移的数据经验与工程优化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