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世界网消息(CWW)从在春晚上大秀才艺,到在马拉松比赛上长途奔跑,2025年具身智能变得触手可及,应用前景日渐清晰。
瞄准具身智能新蓝海,众多企业纷纷切入这一赛道。例如,2025年初中国移动成立了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在近日举行的“2025北京移动双万兆AI Family计划发布会”上,中国移动首席专家、中国移动智慧家庭运营中心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总经理程宝平透露,中心将分阶段、分场景打造“家家可及”的机器人产品。具体到2025年,将重点围绕迎宾导览、家庭陪伴两大系列打造商用级产品,推动四足狗系列成为家庭场景消费级产品,同时围绕居家服务前瞻布局家庭场景通用机器人产品。
具身智能是指物理载体(如机器人)与世界环境实时交互,以实现感知、决策和行动的智能系统。其核心在于硬件本体与感知智能、认知智能、计算智能、运动智能充分融合,使机器人可以像人类一样自主学习并适应复杂环境变化。
按照智能化程度、思维和交互能力等,机器人可分为“道具”“玩具”“工具”“伙计”“兄弟”等级别。程宝平表示,当前机器人行业正处于从“道具”向“伙计”跨越的关键期,需重点突破具身智能与通用任务规划能力,最终实现机器人与人类的能力互补和情感共鸣。
2025年初,中国移动成立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积极参与具身智能产业变革,聚焦新技术突破、新产品打造、新生态共建、新运营实践,加速推进具身产业在关键健技术、产业服务、协同效率、商业价值等方面的突破。
在新技术方面,中心致力于构建“模—数—体”的具身智能关键技术框架,主要攻坚大脑技术、建设虚实融合训练场、赋能一脑多体,联合产学研各方协同创新,实现具身学习、具身计算、生物拟态三方面的群体技术突破。中心以机器人大脑为核心,重点攻关通用VLA具身智能大模型,聚焦自主交互、自主作业、自主出行、自主学习的核心能力,驱动机器人由自动化迈向自主化。
在新产品方面,中心通过灵活组合情感交互、自主出行、智能决策、灵巧作业等系列原子能力,分阶段推出“能走—能思—能干活”的多形态“灵犀机器人”产品,包括陪伴机器人、四足机器人、双足机器人、轮臂机器人、折叠轮臂机器人。这些机器人旨在面向千家万户提供情感延伸服务,实现家务代劳;面向千行百业提供劳力替代,实现高效作业。
生态构建对于具身智能发展至关重要。为此,在刚刚结束的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期间,中国移动成立了具身智能产业联盟,覆盖企业、高校、机构等不同角色,以构筑“产—学—研—用—测”的闭环体系。此外,中国移动还积极打造开放式中试基地,推动技术中试转化,打通从研到用的“最后一公里”;建立能力开放体系,推动关键成果产业共享,最终加速形成产业从“组起来”到“干起来”再到“用起来”的“飞轮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