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世界网消息(CWW)在由斯坦福大学李飞飞团队匠心编撰《2025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中文版中显示,2024年,美国机构共开发了40个标志性的人工智能模型,中国15个,欧洲只有3个。虽然美国在数量上保持领先,但中国的模型在质量上迅速缩小了差距。
报告指出,美国在人工智能研究和模型开发领域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则稳居第二。然而,最新证据表明,这一格局正在快速变化,中国开发的模型正逐步赶超美国同行。2023年,美国领先模型的性能显著优于中国模型。在LMSYS Chatbot Arena平台上,2024年1月,美国顶尖模型的表现比中国最佳模型高出9.3%。但到2025年2月,这一差距已缩小至仅1.70%。2023年底,在MMLU、MMMU、MMATH和HumanEval等比较基准中,中美模型的性能差距分别为17.5、13.5、24.3和31.6个百分点。而到2024年底,这些差距已大幅缩小至0.3、8.1、1.6和3.7个百分点。DeepSeek-R1的发布引发了广泛关注,除此之外,另一原因在于该公司称其成果仅需通常训练此类模型所需硬件资源的一小部分即可实现。
中国在人工智能基础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进一步巩固。报告数据显示,中国在人工智能论文和专利方面继续保持领先。据了解,从2010年到2023年,人工智能专利数量稳步大幅增长,从3833项激增到122511项。仅在去年,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就增长了29.6%。而中国,2023年在人工智能论文发表数量上居全球首位,占比达23.2%,而欧洲和印度的占比分别为15.2%和9.2%。自2016年以来,中国的份额持续稳步增长,而欧洲的占比则呈现下降趋势。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论文发表比例在2021年前保持相对稳定,但此后略有下降。2023年,中国人工智能论文的引用量占比达22.6%,位居全球首位。
在人工智能专利领域占据压倒性优势:截止2023年中国在人工智能专利总数上遥遥领先,占所有授权的69.7%,这一比例在生成式AI领域的全球十大专利持有者中更为突出。这种“量质并进”的态势,既体现我国政府部门持续支持,也反映企业创新活力,例如阿里通义千问系列6款模型入选全球重要模型榜单,成为贡献度最高的中国科技企业。
开源生态的繁荣成为中国技术突围的关键路径。以阿里通义实验室为例,其阿里已开源200多款模型,包括文本生成模型、视觉理解/生成模型、语音理解/生成模型、文生图及视频模型等多模态,覆盖从0.5B到110B参数的各类尺寸。通义千问Qwen衍生模型数量已突破10万,超越美国Llama模型,通义成为全球第一AI开源模型。
然而,结构性差异依然存在。美国在复杂推理和数学能力上保持技术纵深,例如OpenAI的O1模型在理科任务得分达87.3分,显著高于中国模型的72.0分。
全球对AI的乐观情绪呈现区域分化:83%的中国民众认为AI利大于弊,而美国这一比例仅39%。这种社会接纳度的差异,既源于中国AI技术在日常场景的深度渗透,也与美国更关注隐私风险和伦理争议有关。
未来,AI竞争将聚焦于底层硬件自主性与场景生态适配性,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战略定力与创新魄力,开启新一轮技术突围。随着技术迭代与生态完善,中国有望从AI追赶者转变为规则制定者,为全球AI技术发展与社会进步贡献东方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