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世界网消息(CWW)在青藏高原的腹地,三江之源、雪山脚下,一座“绿色算力之城”正悄然崛起。中国联通三江源绿电智算融合示范园,如同一座雪山下的“算力牧场”,将曾经高耗能的“电老虎”蜕变为低碳高效的“绿巨人”,在蓝天白云与数据流之间架起了一座绿色桥梁。
这里,清洁能源与数字科技深度融合,正书写着中国算力产业绿色转型的新篇章。近日,工信智媒体(通信世界)记者走进这片海拔2500米的土地上,与一群建设者与创新者聊聊他们如何将“绿电百分百消纳”的梦想变为现实,让数字经济的脉搏与高原生态的呼吸同频共振。
风光储算的“绿色革命”
三江源,北纬36°的黄金气候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仅3.7℃,是全球少有的“天然数据中心良港”。这里高海拔、低温的自然条件,为制冷能耗极高的算力设施提供了天然优势。
中国联通青海省分公司的工作人员介绍,之所以选址建设在这儿,就是因为这里有得天独厚的建设优势。青海联通因地制宜,将这片土地打造成“绿电智算”的示范区。
工信智媒体(通信世界)记者在中国联通三江源绿电智算融合示范园看到,一排银色的集装箱式空调矗立在园区,据了解,这些空调都是间接蒸发冷却空调,它采用的是自然风循环制冷,比普通的设备节省50%左右的运行能耗。
园区的工作人员每天穿梭在园区,对这里的“天然制冷”深有体会:“在东部地区的数据中心,夏天最头疼的就是制冷系统高负荷运转,但在这里,我们就像‘借了大自然的神力’。你看这些空调,冬天几乎不用启动,全靠自然冷风就能维持机房温度。高原的蓝天和冷气流,就是我们最‘硬核’的节能基础设施!”凭借卓越的节能表现,示范园已获得省级、国家级“绿色低碳数据中心”称号,并通过中国质量认证中心A级认证。
如果说气候是天赋,那么清洁能源的利用则是示范园的“核心引擎”。联通(青海)绿电智算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洪麒介绍,园区创新构建“风光储充+算力中心”的微电网架构,光伏板与风力发电机直接接入配电系统,形成“发电跟着算力走”的智能调控模式。
看着园区内近百亩错落有致的光伏板方阵,李洪麒欣慰地说到:“这是四期项目中的‘风光储一体化电站’,当光伏电量充足时,系统会自动将多余电力存入储能电池,每年可发电1000万度。”
这种“绿电直供”模式,较传统数据中心降低碳排放40%以上,真正实现“每一度电都来自青海的蓝天白云”。李洪麒笑着说道,在这里,“电老虎”被驯服,转化成为了“绿巨人”。
最重要的是,三江源绿电智算融合示范微电网项目大幅提升了算力中心绿电使用比例,并通过微电网系统与算力负荷的协同效应,实现100%的绿电消纳,是创新推动绿色算电协同发展、努力打造全国算电协同发展青海示范的重要举措。
算网协同的“智能调度中枢”
示范园并非简单的“绿色供电站”,而是算力与网络深度融合的“智慧大脑”。
“我们这边最大且最为突出的一个优势的话就是网络优势,目前我们的网络是直连国家一级骨干网,能够满足3600G的带宽资源出租能力。”青海联通的工作人员介绍,园区直连国家一级骨干网,形成覆盖全国的“20毫秒时延圈”。
与此同时,从西宁到乌鲁木齐这条线是直连国外地区,这样一来,中国联通三江源绿电智算融合示范园不仅能够承载国内的数据存放,还可以承载国外的一些数据存放。
据悉,自去年3月29日以来,园区面积由50亩扩展到79.7亩,今年将扩展到305亩,未来规划至1800亩。示范园的崛起,离不开政策与产业的“双向奔赴”。青海省将此地列为“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的核心项目,七部门联合印发工作方案,推动“算电融合”示范经验全国复制。
园区内,青海省绿色算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通算电融合应用创新实验室等机构落地生根,产学研一体化培育算力人才。与此同时,中国联通积极践行“东数西算”战略,将其打造成为服务全国的大规模绿色算力基地。
“青海省为我们提供了‘绿电直供’专项通道,确保光伏和风电竞价上网的电量优先输送到园区。政府还推出了‘碳积分奖励’机制,每消纳1度绿电就能获得积分,未来可兑换算力服务或税收优惠。”在李洪麒看来,这种政策“组合拳”,让企业既能扛起环保责任,又能获得真金白银的回报。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青海省“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的政策支持下,示范园首创“算存联动、算随价动、电算协动”机制:通过AI优化温控供电模式,动态调整算力分配;根据绿电价格波动智能调度任务,实现用能成本最优。
目前,示范园已经吸引了很多企业入驻,一期上架率达90%。在今年1月,中国联通·阿里云万卡绿色算力项目在园区三期成功点亮,形成全国首个基于云计算调度的全国产化自研万卡集群,为智慧城市、医药健康、智能制造等领域提供高效算力服务。3月,发布“青海绿算云”产品,深度融合DeepSeek等国产大模型,支持私有化部署与云服务,实现“即接即用、弹性扩容”,赋能政务、工业、教育等多元场景。
“在算网一体优势方面,我们这边承载着青海省骨干云池和政务云池,打造了百分之百的绿电智算融合示范园区。像我们的中考成绩、执法记录数据都存放在我们的一期机房内。”青海联通的工作人员说道。
在示范园,运维团队的工作充满挑战与创新。由于地处高原,氧气稀薄、昼夜温差大,对设备稳定性和运维效率都是考验。运维交付部阿克明介绍,通过“AI+AR”等技术,无人机搭载红外热成像仪能自动巡检光伏板、风机和储能设备;AR眼镜则让工程师实时查看设备健康数据,远程指导故障处理,提升了30%的运维效率。
绿电消纳:从“最后一公里”到“零距离”
“绿电百分百消纳”不仅是技术命题,更是生态承诺。青海联通通过“源网荷储”一体化设计,彻底打通了清洁能源从“生产”到“使用”的“最后一公里”。园区内,光伏板阵列如同“电能向日葵”,实时追踪阳光轨迹;储能电站如同“电力水库”,平衡昼夜供需;智能调度系统如同“电网指挥家”,精准匹配每一瓦绿电的流向。
笔者算了一笔“生态账”:“按年发电1000万度计算,每年可减少碳排放约6000吨,相当于植树造林30万棵。”
站在三江源示范园内,一座“绿电直供、算网协同”的超级综合体已然成型。这里没有传统数据中心的“能耗焦虑”,只有清洁能源与智能算力的和谐共振。每一缕光伏电流、每一阵高原清风,都在为算力“绿巨人”注入能量。
阿克明对于园区扩建规划充满期待:“预计到2025年底,二期、三期、四期都将建设完毕,示范园机架达到2万、算力将达到2.6万P,可满足‘东数西算’海量数据传输需求,提供安全可靠和灵活高效的算电协同定制化服务,助推绿色算力产业‘建圈强链’。”而李洪麒的愿景更为宏大,未来将在全国推广这种“绿电+算力”深度融合的新范式!
在这片海拔2500米的土地上,“电老虎”已彻底蜕变。中国联通三江源绿电智算融合示范园,用技术创新与自然禀赋的双重力量,为全球算力绿色转型提供了“青海方案”。
青海联通的最终目标,是打造一个绿电直供、算网协同的超级综合体。通过集约化布局和规模化运营,让这里成为扎根青藏高原、服务全国的绿色算力引擎,真正实现“一度绿电都不浪费,每一份算力都高效”的可持续发展愿景!
记者手记:
当数据洪流在雪山脚下奔腾,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数字经济的蓬勃,更是一份守护绿水青山的郑重承诺。从“天然冷源”到“智能调度”,从“风光储算”到“政策护航”,这里的每一处创新都在诠释:绿色算力不是选择题,而是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雪山下的算力牧场,正以“绿巨人”的姿态,引领中国算力产业走向更高效、更清洁、更可持续的未来。
这里的故事,是青藏高原的清洁能源与数字科技的浪漫邂逅,也是中国践行“双碳”目标的生动缩影。当绿电百分百消纳的梦想照进现实,我们相信:数字经济与生态保护的共生之路,必将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