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当前成为国内热度最高且快速发展的赛道,获得了政策、政企资金和科技龙头等的全方位加持。当前正处在机器人实现量产的关键时期,我宜持续优化并完善相关产业配套政策。
国内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
人形机器人市场将实现快速发展,中国市场具备较大潜力。据高工预测,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约为63.39亿元人民币。另据摩根士丹利数据,预计2030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20亿元人民币。另外,2024年全球人形机器人本体企业共获得超过15.2亿美元。中国人形机器人企业共获得融资金额超过50亿元人民币。
中美处在全球人形机器人第一梯队。据美国银行发布的数据,中美产业链供货商数量对比在感知系统(4比1)、电池(2比0)、温度控制设备(3比0)、灵巧手(25比7)及机器人关节(57比12)等硬件制造能力方面中国优势明显,中国仅在AI芯片领域和基础AI模型方面(5比7)略逊于美国,但国内团队正在不断突破AI模型能力边界,缩小差距。如清华团队正积极打造机器人运动控制训练场,预计打造约52TB近200万条训练轨迹,相比英伟达约32TB近120万条训练轨迹。另外在成本方面,特斯拉Optimus的单价计划降至2-3万美元,国内宇树科技也推出了售价仅9.9万的人形机器人Unitree G1。
国内人形机器人部分核心零部件实现突破,国产化替代率有一定提升。2024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约为87亿美元,中国企业占据约32%的核心零部件市场份额,其中伺服电机国产化率已突破70%,重要的核心精密传动部件减速器与行星滚柱丝杠国产化替代率也均有提升,头部企业(如绿的谐波、昊志机电等)谐波减速器国产化率从2018年的10%提升至2024年的接近40%,RV减速器国内龙头企业环动科技的减速器产品国内市占率也从2021年的10.11%增长至24.98%,同时国产减速器成本较2020年下降近65%。此外,国内行星滚柱丝杠的制造企业长盛轴承、贝斯特也已进入特斯拉Optimus供应链,进口替代率从2022年的5%提升至2024年的25%。
大规模量产进入倒计时,当前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政策存在的问题
目前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配套的产业政策仍需要进一步完善。
人形机器人资本市场仍需规范,垂类行业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探索深度不够。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已悄然进入“重场景,轻宣传”的阶段,当前国内人形机器人主流厂商过分追求资本热度和短期的资本收益,过分强调人形机器人的泛化能力、低成本和商业化快速落地,淡化了探索机器人实际可应用的场景与实际作业的可靠性,如前期亦庄机器人马拉松比赛过程中,机器人出现膝盖关节锁死故障,电池能量密度低,续航短等问题,部分人形机器人厂商热衷发布机器人拳赛,群舞等炫酷视频,使得人形机器人表演的性质大于实际落地需求效果。
国内缺乏人形机器人产品设计与应用相关标准。当前国内各厂家推出的机器人产品尺寸不一,如身高、灵巧手、手臂关节、线性或旋转执行器等,缺少可量化的行业执行标准,导致每家机器人本体厂商都需要研发定制自家机器人的部分关键部件和算法软件,从而无法实现应用标准统一,使各家厂商积累的动作和行为数据难以共享,其核心零部件在部分有限的场景下可靠性落地方面周期变长,同时也增加了模型软件的适配难度。
国内人形机器人部分核心零部件可靠性与材料仍需要进一步突破。如对于灵巧手非常重要的空心杯电机,仍被海外厂家垄断,同类产品可靠性差距较大,海外厂商市场份额超过65%,其中瑞典Maxon电机公司毛利率高达50%以上。另外,国产硬件材料寿命仍需提升,以谐波减速器的柔轮材料为例,国产特种钢的平均疲劳寿命,相比进口差距约为15%-20%,国产柔性传感器产品的抗干扰、精度等能力与国外企业仍有一定的差距。
人形机器人产业政策启示和建议
一是强化约束资本市场,拓展实际可落地的应用场景,制定人形机器人行业应用场景规范。相关部门应建立监管机制适当约束投资机构对人形机器人初创企业的投资行为,避免出现“蹭热点”式的短期投资回报,同时也要强化监管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产品实际应用落地情况和效果。再者相关主管部门可携手政府机构和央国企,共同挖掘和拓展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探索人形机器人在智能制造、电力、钢铁、铁路、市政服务、医疗、教育等行业相关的场景落地的可行性和相关行业场景应用标准。二是推出人形机器人产品设计相关的行业标准,推动标准化产品建设,促进产业链实现良性快速发展。相关主管部门与机器人厂商可积极参与人形机器人产品及行业应用等的国际及行业相关标准,引导和监管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满足科学降本的同时,探索和创新机器人新结构和材料。三是强化人才培养,国内人形机器人产业优惠政策应进一步向关键零部件厂商倾斜。相关主管部门应强化建设和投资我国在智能制造领域具备一定优势的高校和科研院所,鼓励产业链上游的机器人研发企业和机构到各地方建立人才培养分支。另外,相关部门也应进一步为关键零部件厂商提供一些优惠政策,如扩大对中小企业进行税费减免,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