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世界网消息(CWW)如今,手机号码早已不仅是简单的通信标识,更是数字时代的“身份证”,是承载个人数据的核心介质。它不仅承载着日常的语音通话与信息传递功能,更深度绑定了各类互联网应用账号、金融服务以及社会服务等,是个人在数字社会中不可或缺的身份标识。然而,随着号码资源的循环利用,二次号码给用户带来的困扰日益凸显。
破解“二次号码”难题
根据《电信服务规范》,手机号码注销后需经90日“冻结期”才能重新投放市场。但这一机制长期存在治理盲区:主要是前任用户注销更换手机号码未能及时解绑互联网应用绑定信息,号码被“二次放号”后,新用户就可能面临账号被占用、莫名收到验证码甚至误登录前任用户账户等问题。面对这一民生痛点,工信部推广的“二次号码焕新”服务的核心在于对二次号码进行全面的“焕新处理”,彻底清理前用户遗留的各类关联信息,让新用户能够真正拥有一个“干净”的号码。这不仅能有效解决用户的实际困扰,更是对用户合法权益的有力保障。目前,三大运营商已陆续上线该服务,可一键解绑“二次号码”历史互联网账号,已覆盖超200款主流互联网应用。这项服务的推出,标志着在以手机号码为中心的个人信息保护方面,我国正从“被动防御”向“主动治理”升级。
业内分析师金峰指出,“二次号码焕新”服务不仅可以保护号码前任用户的资产,保护号码现任用户免受干扰,还可以保障互联网企业的合规经营,新用户必须再次认证,方能使用互联网业务,从而确保了有效的实名制;同时也确保数据经营的有效性。同时,保障了政府的互联网治理。在确保实名制的基础上,实现了针对用户的精准化治理。
协同治理 迈向数字化转变
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二次号码焕新”服务的落地,将产生多维度的积极影响。对于用户而言,终于可以摆脱前用户遗留信息的困扰,安心地使用手机号码畅享各类数字服务,数字生活的体验将得到质的提升。Omdia资深分析师杨光表示,如今,手机号码与各种服务深度绑定,而手机号码的循环利用又是必然的,所以这个服务对于保护消费者利益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运营商来说,虽然增加了一定工作量,但从降低投诉、提升用户体验的角度来看,最终应该也是受益者。
早在2021年,工信部指导推出的全国移动电话卡“一证通查”服务便支持用户查询名下电话卡数量,防范冒名办卡带来的涉诈风险;2023年,“一证通查”升级至“2.0版本”,可以查询手机号码关联的互联网账号,覆盖范围逐步扩展至25家主流平台,让用户关联账号“查得到”。
而此次“二次号码焕新”服务的核心突破在于,工信部组织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建立跨行业协同机制,打通了运营商与互联网企业的数据壁垒。现在,用户通过运营商APP提交解绑申请后,运营商向合作平台发起批量解绑请求,5个工作日内即可完成,较此前用户逐个联系平台客服的便捷程度大幅提升。“二次号码焕新”服务看似解决的是技术问题,实则触及了数字社会的一个关键命题:如何在资源循环利用与个人信息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
对于行业来说,这项服务将推动形成“号码注销-信息清理-重新投放”的标准化流程,促使运营商更加规范地管理号码资源,也将倒逼互联网企业、金融机构等相关方优化账号与手机号码的关联管理机制,从而推动整个通信与数字服务行业向更规范、更健康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