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灾害背景下,通信应急网络多模供电体系的新探索

责任编辑:王鹤迦 2025.08.14 09:33 来源:天翼智库

通信世界网消息(CWW)为应对极端场景的突发情况,国家与企业共同推动构建立体化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其中动力电源保障是关键环节,运营商探索多模供电体系,多元协作筑牢通信保障防线。

国家持续强化应急通信能力与技术创新

近年来,我国极端灾害事件增多增强,对社会公众正常生活带来严重影响。2021年河南郑州特大暴雨、2023年京津冀极端暴雨、2024年海南超强台风“摩羯”等极端灾害、2025年肇庆怀集与贵州榕江大型洪涝灾害等,当地一度陷入三断(断路、断电、断网)复合灾害场景,救援队伍的应急指挥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都面临极大考验与挑战。

为应对各种极端及意外情况,国家多部门落实各项举措,加强建设多层级应急通信能力。2025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中央空中交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应急管理部、国家消防救援局等14个部门发布《关于加强极端场景应急通信能力建设的意见》,要求围绕构建国家大应急通信框架,以创新突破技术装备为基础,以夯实网络基础和提升断路断电极端条件保障能力为抓手,全面提升应对极端场景应急通信能力。其中提及,支持各类面向极端场景的应急通信高端、新型、适用装备研制,重点加强无人空中载体装备、全地形车、高空基站等高机动性装备,应急专网融合终端、背包基站、微波/散射通信装备等轻量化便携装备,适应严寒、密林等极端条件装备以及更适合基层使用的易操作高可靠性设备研发推广。

运营商构建空天地一体化应急网络体系

为响应国家与人民的需求,国内电信运营商也陆续设立应急通信管理部门或团队,中国电信已成立中电信应急通信有限公司,围绕时间、空间、能力三个维度,提出“410”目标,即4小时之内到达灾害和突发事故现场,10小时之内为受灾人员通信需求提供有效保障,受灾区域云网基础设施在具备抢修条件后72小时基本恢复。

在技术保障方面,电信运营商结合移动通信、数字集群、视频传输、卫星通信、短波通信、数据通信、无线传输、光缆传输、动力电源等多个专业,构建空天地一体的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应对台风、内涝、山火、公安安防、生化事件、疫情防控、重大节假日、重大活动、错峰停电等多类情况。

通信应急装备呈多设备协作、小型化便携化发展趋势。应急保障队伍利用“空、天、地”多类应急装备,发挥多元装备协同作战的优势,构筑全面立体化应急网络。另一方面,小型化便携化装备趋势明显,抢险救灾使用的天通电话、小型移动通信车、高通量便携卫星基站、空中应急通信平台、工具车、电源车、侦察无人机、抛投无人机等设施被频繁应用于暴雨、台风、地震等多种极端应急场景。

极端场景下电力供应成首要关键环节

面对自然灾害等极端应急需求场景,首要工作需保障重点地区、重点机房的动力电源与信号恢复。动力电源保障方面,通过储能模块、柴油发电机、应急发电车,为停电的通信机楼、枢纽局站等提供应急电力保障;同时利用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氢燃料电池等移动便携电源为各类小型应急设备供电。信号保障方面,通过应急通信车、卫星通信系统、应急基站、背包基站、堡垒基站等保障政府指挥、救援调度、舆情发布等关键通信需求。

2025年6月17日至19日之间,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全域遭受严重洪涝灾害,80%以上县城区级周边村镇水位突破历史极值,洪水引发大面积停电,多处设施受影响,部分机楼、基站被淹,通信服务中断。洪水突发造成道路障碍,大型燃油发电车和应急通信车难以短时间内抵达受灾现场,地方局站地处低楼层的发电屏或紧急发电机组,也影响从地面接入供电的难度;在抢通过程中,现场还发生应急燃油发电机过热停机、噪声扰民等紧急状况,此时更为便捷的移动应急电源成为关键补充方案。中国电信研究院采用自研“翼安能”移动应急电源,凭借模块化、可拆卸、即插即用的便利优势,为最重要的机房设备,包括基础传输设备和部分核心BBU接入供电,快速填补了移动发电车和柴油发电机的不足。团队当天协调20个锂电供电模块,以冲锋舟及人工方式运入县城机楼,为当地城区中心接入机房支撑起约8千瓦的负载设备,对基础传输设备及重点BBU供电持续送电6.5小时,有效支撑关键通信恢复。电池模块在大型发电机与应急发电车到位后,实现无缝切换,避免了因电源切换造成的负载供电中断,保障重点机房设备的连续稳定运行。

备储一体设备将在多种场景中发挥重要作用

以电池模块为主体的通信储能设备在应急场景中的作用,在国内外均受到普遍认可。2025年4月,西班牙和葡萄牙遭遇史上最严重大规模停电事件,其中当地数据中心由于备电系统成熟基本未受影响,但部分移动基站备用电池覆盖率不足,形成无法应对极端情况的短板。事后当地监测公司Ookla发布分析报告指出,在部分配备大容量电池或燃油发电机的移动站点,其运行时间更具韧性。

国内外运营商正开展一些尝试,如组合多模能源优势,通过"光伏+氢能+储能+市电"多模能源系统为基站供电,或打造基站微电网共享系统,多个基站通过配电网共享储能电池资源,形成“虚拟电站”,为关键基站延长供电时间。国内各地也开始建设部分新型应急抗灾基站/堡垒基站,配置比普通基站更大容量的蓄电池和远程自启动油机,提高续航能力,保障传输通道,提升设施的灾备应对能力。在一些偏远或紧急的抢通地区,便携装备如背包基站也在轻量电池的支持下,助力救援、作业等紧急通信保障。

除临时响应需求外,移动应急电源系统还可以应用在部分偏远通信基站、局站,即对无电网覆盖地区提供稳定供电,或对市电停电区域、大型活动等提供电力补充,在更多场景中灵活发挥作用。在模块化、轻量化技术助力下,各类移动便携设施将成为应急通信保障的关键补充,同时在多种需求场景下发挥重要的“稳定器”与“调节器”作用。


通信世界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及标有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通信世界网。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通信世界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
热点文章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