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世界网消息(CWW)8月29日,2025(第二届)空间技术融合应用及产业发展研讨会在京成功举办,罗德与施瓦茨产品经理陈鹏受邀出席会议,并发表主题演讲。
在演讲中,陈鹏分享了罗德与施瓦茨面向低轨卫星全流程应用解决方案,该方案覆盖从终端、载荷、整星到在轨测试的完整环节,可为空天地一体化建设提供有力技术支撑,进一步赋能相关产业发展。
低轨卫星迈向商用,测试复杂度攀升
“未来的立体卫星网络将涵盖高空卫星、低空应用,并延伸至地面,与传统网络存在根本性差异。”陈鹏表示,早期的卫星通信多由“国家队”主导,如航天科技、航天科工等集团;国内低轨卫星发展大约始于2016年,此后通信行业人员开始向卫星领域转型,卫星企业也逐步向通信靠拢。二者融合发展,推动构建起更为统一的天地一体网络架构。
其中,低轨卫星带来的变革体现在多个维度:其一,更近的轨道距离可实现低通信时延和高通信容量;其二,轨道及卫星数量庞大,能够达成全球覆盖;其三,卫星“过顶”时间短;其四,卫星运动速度快。不过,这些特性也带来了测试测量层面的巨大挑战,显著提升了测试复杂度。
此类挑战不仅存在于卫星侧,还延伸至地面终端,乃至未来的卫星手机终端。陈鹏强调,2018—2019年开展初步测试时,业界曾尝试沿用高轨卫星技术,后续却发现中低轨与高轨卫星的测试存在巨大差异,方案难以适配沿用。
针对上述行业现实,罗德与施瓦茨依托在通信卫星设备领域的技术积累,为火箭制造与发射、卫星制造、载荷、终端、地面站,以及EMC测试和OTA测试等环节,提供了全链路测试解决方案,同时还发布了多本白皮书与方案集,为行业发展提供参考。
全面布局,破解多场景测试难题
近一两年,罗德与施瓦茨积极与行业伙伴推进卫星测试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据陈鹏介绍,卫星产业链测试可归纳为四大类,即卫星接入测试、终端测试、端到端系统模拟测试、外场测试。罗德与施瓦茨的仪表平台通过选件升级覆盖卫星产业全生命周期测试应用。
在会上,陈鹏介绍了部分实际测试案例。一是基于卫星在轨环境真实信号的器件和组件测试。传统卫星常用网络分析仪测量网络参数,但如今低轨卫星工作模式复杂,需在真实宽带通信信号下验证系统级指标,如EVM(误差向量幅度)、NPR(噪声功率比)等。因此,矢量信号源与矢量信号分析仪成为主流,可用于灵活生成符合中国5G NTN乃至其他卫星标准的信号。
二是面向总体、分系统及AIT场景的射频和信号测试,助力大规模载荷和卫星制造。罗德与施瓦茨与合作伙伴共同完成多节点信号验证,确保在发射前即可对系统性能进行全面评估。需要注意的是,低轨卫星过顶时间仅数分钟,这对测试系统提出了“高效且精确”的双重要求——既要快速完成数据采集,也要同步标定时间信息;同时,还需通过专业校准手段消除测试系统自身因素对结果的干扰,保障数据准确性与可靠性。
三是基于绝对时间同步的星地联合测试,应对大规模星座的在轨测试需求。不同于中高轨卫星,低轨卫星因运行于近地轨道,具备“过顶”时间快、多普勒频移大、信号传输时延大等特点,测试需精准测量上述参数,并将测试数据与绝对时间对齐并映射到星历时间。这一过程正是卫星定标环节中的核心技术难点。
四是破解高效相控阵天线测试难题,应对高动态的卫星接入需求。目前低轨卫星已开始广泛采用平板相控阵天线,这类天线需进行有源测试,在宽带信号下验证通信指标与信号质量。从测试场景来看,此类有源测试通常在近场OTA环境中开展,同时需重点关注波束成形精度、波束切换效率等核心特性,确保天线满足低轨卫星动态通信需求。
五是动态信道模拟测试,满足端到端场景模拟需求,应对LEO快速动态信道模拟需求。罗德与施瓦茨通过自有软件与硬件平台,模拟多星、多路径环境下的动态参数,如随时间变化的多普勒频偏与衰减。系统可模拟上下行链路、星地/星间信道,并结合机械臂模拟卫星轨迹,在实验室内复现真实信道条件与射频信号特征。
卫星互联网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射及规模组网阶段,并阔步迈向商用阶段,罗德与施瓦茨将继续深耕行业应用,为卫星互联网提供优质的测试测量系统解决方案,与产业共赴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