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冯俊兰:AI+行业向规模要价值,向内核要未来

责任编辑:包建羽 2025.09.12 16:45 来源:九天人工智能

通信世界网消息(CWW)国务院于2025年8月26号发布了《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在这个背景下第十四届中国智能产业大会与吴文俊人工智能创新大会于2025年8月30日在江苏常州召开。中国移动集团首席科学家冯俊兰博士受邀作题为《AI+行业:向规模要价值,向内核要未来》的主旨报告。

image.png

1、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AI+行动”计划解读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指出要以科技、产业、消费、民生、治理、全球合作等领域为重点,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冯俊兰博士认为这六大领域可以分解为“2+2+2”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AI+科技”和“AI+产业”,属于供给侧的智能化,通过AI赋能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力提高,包括AI驱动新型科研范式,AI赋能“技术研发、工程实现、产品落地”流程,AI在“设计、中试、生产、服务、运营”全环节落地应用等。

第二个层次是“AI+消费”和“AI+民生”,属于消费侧的智能化,通过AI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包括通过培育智能服务、智能终端等消费新场景、新业态来提振消费,通过人机协同教学提高教育质量,通过居民健康助手提高医疗质量,通过AI创作壮大文化产业等。

第三个层次是“AI+治理”和“AI+全球合作”,属于治理和保障的智能化,通过AI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加深全球合作,包括推进AI在城市运行、政务、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公共安全预警、社会治安治理、生态治理等领域应用;将AI打造成造福人类的国际公共产品,共建AI全球治理体系,积极应对AI应用风险,确保AI发展安全、可靠、可控等。

2、AI界的钢铁洪流: AI+产业升级

一直以来,我们渴望用实践来回答“AI+产业=?”的问题。冯俊兰博士在报告中给出了答案:一方面是“AI+产业=规模化价值”,即向规模要价值;另一方面是“AI+产业=内核升级”,即每个产业的核心商业模式和技术内核的智能化转型是否成功决定了一个产业智能化时代的未来。

以大模型为代表的核心AI技术日新月异,大大小小的技术突破经常占据新闻头条,成为全球的注意力焦点,然而一些根本问题依旧制约着AI+产业的实践。

冯俊兰博士分享了九天系列大模型和九天平台赋能产业的成果。基于九天系列大模型和九天平台,中国移动深度推进AI+产业升级,已在金融、交通、能源、制造等十余个行业的上千个场景深度赋能产业,在寻找使能行业内核升级、规模化价值的实现路径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

“智能是人类文明发现的一片新海域,我们不仅需要能驶得远,更需要能下得深。AI+产业是智能向深发展的重要路径”。冯俊兰博士将这些场景分为四种大类型:AI+运营服务、AI+创新创造、AI+规模化生产、AI+决策,报告对这些场景逐一进行分析,并提出这些方向深度赋能产业仍面临的核心挑战和科学问题,以及如何构建生态,共同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方法。

3、AI+运营服务=新质服务

在“AI+运营服务”的推动下,服务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刻变革。以智能客服为例,传统模式中用户需长时间等待人工响应,而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和大模型技术,系统可实现多路电话同时接入、拟人化交互与个性化问题解决。在ToC、ToH及中小商户场景中,AI已应用于视频彩铃、家庭安防、无人小店值守、教育辅助与心理关怀等方面,不仅显著改善用户体验,也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如云南留守儿童关爱平台、K12人工智能教学平台“毕昇”等,体现出AI在承担社会责任与推动教育公平方面的潜力。

但当前面临生成式AI在多元角色和环境中的可控性问题,需进一步研究如何确保输出准确性、伦理合规性与场景适应性。其次,人机协同的新型模式尚未完全成熟,如何让AI真正理解人的意图、融入组织流程,并实现无缝协作,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科学命题。此外,面向用户情感与体验的交互模型也需持续优化,才能实现真正有温度、有关怀的“贴心助理”。

4、AI+创新创造 = 新质创造

“AI+创造”显著提升社会整体创造效率,并赋能更多人成为“创造者”。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企业、个人、政府部门均可实现交互式、可控化的内容与设计生成。AI系统能够生成结构清晰、风格一致的复杂文档,实现对每一段落的精细控制;AI助力设计师完成工程设计、营销文案等任务。同时,AI也在推动工具与产品的根本性创新,催生面向垂直领域和专业角色的创作辅助系统,为艺术家、设计师量身构建的专属专家模型,使AI不再是替代人类创造力的工具,而是激发独特性、实现个性化表达的协作伙伴。这种协作模式的关键科学问题在于,如何让AI理解并融入人的创作意图与风格逻辑,进而实现真正有意义的人机共创。

5、AI+生产 = 新质生产

“AI+生产”成为新质生产力,逐步构建起连接数字与物理世界的智能桥梁。以5G网络运维为例,通过无人机精准采集真实空间数据,将无线信号、设备布局等多维信息融入仿真环境,实现用户行为、空间结构与信号覆盖的多层次协同仿真。同时,面对千变万化的实际环境,AI系统需深度融合多信源信息,不仅是语音与视觉,而且包括工业环境中多样化的传感与控制信号,解决多模态信息的统一表征与语义对齐问题,从而实现对复杂生产状态的深度感知与动态响应。此外,面向生产环境的AI技术,还需逐步发展出闭环优化与自主决策的能力,强化其在感知、预测、控制与决策方面的能力。

6、AI+决策=新质决策

“AI+决策”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建立起可分析、可推演、可验证的决策新范式,真正服务于国家与企业的重大决策过程,实现从微观智能到宏观智能的跨越。中国移动在支撑多个部委与集团公司的战略决策实践中,逐步展现出大模型结构化、系统化的思维赋能能力,其核心体现为:将复杂任务简单化、使宏观问题微观化、推动模糊决策清晰化。

新质决策的实现,依赖于AI在复杂系统中的深度嵌入与多尺度建模能力。其关键科学问题包括:如何实现复杂动态宏观系统的有效仿真建模,如何设计能够刻画系统演化与涌现行为的宏观智能算法,以及如何实现从微观行为到宏观效应的多尺度信息聚合与推演。

7、AI+行业开源生态建设

为进一步推动AI产业生态健康发展,在国家相关部委统筹指导下,中国移动牵头建设,聚合央企合力和产业链力量共同打造了AI开源开放创新载体“焕新社区”,并于7月WAIC正式上线(https://aihuanxin.cn/)。“焕新社区”汇聚丰富的算力、模型、数据、场景等AI要素,面向社会大中小企业、高校、科研机构、AI初创团队和个人开发者全面开放,支持全链条AI开发与验证,助力“教育-研究-产品-产业”的高效转化。

image.png


通信世界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及标有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通信世界网。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通信世界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
热点文章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