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数字鸿沟:中国电信普遍服务十年发展 ——从“村村通”到“双千兆”的乡村数字蝶变

作者: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陈润竹 张丽(通讯作者) 责任编辑:包建羽 2025.10.27 11:11 来源:通信世界杂志

编者按

用信号连接山海,以数字赋能民生。电信普遍服务十年奋进,推动广大乡村从“村村通”迈向“双千兆”。这十年,消弭了“信息孤岛”,更让远程教育、电商下乡、智慧农业从愿景变为现实。工信智媒体(通信世界)特策划“电普十年 绘就山乡新卷”专题,立足通信行业视角,梳理政策演进轨迹与产业奋进历程,聚焦网络惠民的温暖实践,既记录十年跨越,亦展望未来新章。

农村通信网络是广大农村接入数字经济时代的信息“大动脉”。长期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农村通信网络建设,2015年10月,国务院第10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标志着我国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历经十年耕耘,这项惠及亿万农民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始终以“人民邮电为人民”为初心,构建起覆盖城乡的信息通信网络体系,历史性实现“县县通千兆、乡乡通5G”,为我国信息通信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政策演进:从村村通双千兆的战略升级

2013年,我国实现行政村“村村通电话”的阶段性目标,为农村信息通信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但随着数字社会加速发展,仅靠语音通信服务已难以满足农村地区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于2015年12月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部署开展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工作,以推动农村及偏远地区宽带网络建设与发展。

光纤宽带网络普及阶段

2015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财政部研究制定《2016年度电信普遍服务试点申报指南》,启动第一批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工作。该试点主要面向未通宽带的行政村和已通宽带但接入能力低于12Mbit/s的行政村,支持农村及偏远地区加快光纤宽带发展。2015年到2018年,我国先后开展了三批试点,共支持全国27个省(区、市)13万个行政村的光纤宽带建设与升级改造;同期,行政村通光纤比例从不足70%提升至98%以上,农村百兆宽带用户占比从不足20%增长至90%以上。

移动网络深度覆盖阶段

从2018年起,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工作开始重点支持农村地区移动网络基站建设,推动网络基础设施从“有线”向“无线”延伸。2021年开展的第七批电信普遍服务试点,重点推进4G基站补盲行动,助力实现全国行政村4G网络深度覆盖。202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继续深化完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首次提出“行政村通5G”目标,鼓励基础电信企业在农村地区开展5G网络建设,逐步拓展覆盖范围、提升网络质量。

边疆地区全面覆盖阶段

为着力破解边疆地区因建设成本高、自然条件差导致的网络覆盖难题,2023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宽带边疆”建设的通知》。该通知聚焦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9个沿边省份,明确在电信普遍服务项目中予以重点支持,旨在深化边疆地区城乡移动和固定宽带网络覆盖,并加快推动网络向5G和千兆光网升级。

发展成效:从基础覆盖到普惠服务的十年跨越

网络覆盖实现跨越式发展

2014年底,我国还有5万个行政村未通宽带,15万个行政村网络接入能力不足4Mbit/s,城乡间网络接入能力存在明显差距。截至目前,我国已部署实施十一批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工作,累计支持13万个行政村光纤网络建设,以及10万个农村地区4G、5G基站建设。当前,全国行政村、贫困村通宽带比例已全部提升至100%,实现未通宽带行政村“动态清零”;光纤宽带平均下载速率超过130Mbit/s,行政村4G、5G网络覆盖率分别达99%和90%,平均下载速率分别达49Mbit/s、200Mbit/s。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我国贫困地区通信难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农村网民规模不断扩大

为确保老百姓“用得上、用得起”通信服务,工业和信息化部支持基础电信企业降低资费水平,面向农村脱贫户持续提供五折及以下的资费优惠,相关精准降费举措已惠及近3000万农村脱贫户。国际电信联盟数据显示,中国固定宽带、移动业务服务资费在人均国民总收入中的占比连年下降,2024年分别降至0.45%、0.5%,处于全球较低水平。截至2025年6月,中国农村网民规模达3.22亿户,农村互联网普及率提升至69.2%,城乡数字鸿沟进一步缩小。

农村网络应用日益丰富

一是赋能农业生产,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数字技术加速与农业农村生产各环节深度融合,智慧农业从概念走向现实,显著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与抗风险能力。在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依托部署在田间的传感器和5G网络,土壤墒情、作物长势、病虫害情况等数据得以实时采集,相关平台通过AI算法进行智能分析与决策,为农民提供精准灌溉、变量施肥及科学施药的指导方案。在广袤牧区,智慧牧场通过为牛羊佩戴智能项圈、结合北斗定位技术,实现畜群数字化管理;牧民可通过手机App随时查看牲畜位置与健康状况,大幅降低人力成本与管理风险。例如,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智慧牧区项目,通过智能称重、自动饮水、智慧放牧等模式,实现牧民生产效率提升30%以上。

二是增效乡村治理,构建基层善治新格局。在智慧党建领域,智慧党建平台、党建小程序可将党的声音和政策精准推送至每一位乡村党员,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与组织力,让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路径更加坚实清晰。在乡村安防领域,宁夏研发多款AI识别产品,已为21.3万农村用户提供家庭安防服务;四川的“魔镜慧眼”借助热成像技术,在防火防汛、治安联防等工作中发挥关键作用。在政务服务领域,村民通过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即可办理社保缴纳、证明开具等事项。例如,浙江省“农民建房一件事”改革,依托“浙里办”平台将原本多部门、耗时数月的审批流程优化为线上联办,实现从“最多跑一次”向“一次不用跑”的升级。

三是助力乡村振兴,开辟农民致富新道路。宽带网络的普及让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数据成了新农资,有效解决产销对接难、价格不透明等问题,使藏在深山的优质土特产直接走进城市消费者家中,实现从“产得好”到“卖得好”的价值飞跃。陕西省推行“电商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全省全年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18.6亿元。新疆和田地区通过电商平台开展“沙漠农场开放日”系列直播活动,推动红枣线上销售额突破9亿元。电信普遍服务实施十年间,我国农村网络零售额实现从2015年3530亿元到2024年2.56万亿元的跨越式增长(如图1所示),生动展现了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发展的巨大潜力。

image.png

图1  2015—2024年我国农村网络零售额(单位:万亿元,数据来源:商务部)

面临挑战:从接入鸿沟能力鸿沟的深刻转变

一是网络覆盖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依然存在。部分自然村、农业作业区、交通道路沿线等生产生活场景仍存在覆盖盲区;边疆、海岛等特殊地域因自然环境恶劣、建设与运维成本极高,实现连续、稳定、高质量网络覆盖的难度巨大。二是城乡数字鸿沟呈现从“网络接入”向“数字能力”转移的新特征。农村地区居民,特别是老年群体,在智能设备使用、信息辨别、网络安全防护等方面的数字素养仍有待提升,“不会用、不敢用”的问题制约着数字网络红利的充分释放。三是技术与农业应用的深度融合尚存差距。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我国第一产业数字经济渗透率为10.8%(如图2所示),远低于第二产业(25%)和第三产业(46%);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在精准生产、病虫害预警、农产品智慧物流等农业核心领域的应用渗透仍较为初级。

image.png

图2  2016—2023年,我国三大产业数字经济渗透率(数据来源:中国信通院)

未来展望:从规模建设到深度赋能的全面升级

一是持续推动网络从“广覆盖”迈向“高质量覆盖”。应聚焦信号盲区与弱区,持续实施电信普遍服务项目;同时积极探索高空平台、低轨卫星等新技术在极端地形区域的应用,确保网络服务的无缝性与韧性。二是着力弥合“数字能力鸿沟”。应联合各方力量,开展面向农村居民的大规模数字技能普及培训;推动智能终端适老化改造,开发更契合农村居民需求的数字应用,让亿万人民共享数字红利。三是深化数字技术与乡村发展的融合创新。大力推动5G、物联网、AI等技术在智慧农业、远程医疗、数字文旅等领域的深度应用,鼓励打造一批成效显著、可复制推广的标杆案例,培育农村数字经济新业态,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注入更强劲的动能。

*本篇刊载于《通信世界》2025年10月25日*

第20期 总978期

通信世界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及标有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通信世界网。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通信世界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
热点文章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