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世界网消息(CWW)最近三大运营商陆续推出eSIM业务,部分“尝鲜”用户开始到线下营业厅体验,出现了柜台工作人员业务不熟练、办理时间较长导致排队、需要线下人脸验证系统误判为“电诈”、异地办理等情况,导致用户的一致吐槽。
运营商及时回应
“办理eSIM难”问题
近日,话题“办个eSIM怎么这么难”一度冲上微博热搜,众多用户发文吐槽目前办理eSIM非常不方便,甚至出现因办理eSIM导致停机。新浪微博数码博主“老云老楠”发微博称:办了个eSIM结果所有电话都被ban了。该博主收到了来自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的“高风险卡号提醒”,要求其携带本人身份证及卡号前往营业厅或通过线上渠道完成二次实名认证。

对此,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进行了回复。中国电信表示,eSIM只是一项通信业务,并未设有特殊的监控政策,至于用户为何会收到异常状态提示,需结合具体号码的使用情况进一步分析。
中国移动工作人员解释,触发该类通知的原因可能包括号码长时间未使用、短时间内拨出大量电话、或频繁更换终端设备等,系统在监测到异常行为后会自动发送提醒。用户若收到此类短信,还可能与其名下登记多个号码、曾因欠费等原因办理过异常销户有关,在后续新办号码时便有可能触发系统的风控提示。
高压监管下
须提升反诈模型精准度
一项新技术或新产品在刚推出时,有问题、有质疑是正常的,后续运营商应大力提升eSIM服务质量,改善用户体验。
拨开这些表象,电话卡被禁用更深层次的原因其实是我国对“空中写卡”“无卡化”一直保持严格的监管,以防止日益猖獗的电信网络诈骗。2023年就爆出“eSIM空中写卡特性”存在被用于远程开户和电信诈骗的风险,监管部门叫停了智能手表等业务的“一号双终端”服务。
多年来运营商在防止电信网络诈骗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相信很多用户接到过96110(全国反诈预警劝阻电话)的来电,国内运营商也相继建立了反诈大数据模型,对海量反诈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挖掘,成为了守护人民群众“钱袋子”的重要防线。
从用户角度来看,运营商有义务为用户提供便捷、完善的服务,提高线上、线下的业务办理效率,对于目前存在的问题,用户应保持耐心。
从运营商角度来看,运营商既是这项新技术的推广者,又需要承担反诈责任,因此运营商应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提升反诈模型的精准度,减少用户不必要的麻烦。
从国家层面来看,目前通信行业主管部门既然已经放开eSIM,运营商自然必须按照要求开通eSIM:强化实名认证、禁用跨境写卡、引入地理位置校验等。
国内外eSIM监管政策对比
国外eSIM落地商用早于我国,但也受到较为严格的监管,笔者对比了国内外的监管政策。
在我国,办理eSIM要求用户本人携带身份证件到指定营业厅办理,需现场完成人脸核验、设备校验双重流程。此外,异地办理存在明确限制,外省号码无法跨省转换eSIM,需返回归属地营业厅。笔者认为,在eSIM落地初期,这些流程不可避免,后续eSIM的办理会越来越方便。
在国外,运营商未强制用户到线下办理eSIM,但也有较为严格的监管。如欧盟通过《电子通信法规》强化用户身份验证,要求运营商激活时严格核查;美国Verizon和AT&T采用欺诈检测系统,结合大数据分析识别可疑活动;新加坡建立eSIM黑名单机制,共享诈骗号码信息。
总体来看,用户感受到的是国内外eSIM服务的差异,其实本质是“风险零容忍”与“体验优先”的监管理念不同,未来可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两者的动态平衡。当前的“麻烦”只是过渡,未来的eSIM普及才是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