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G试验首阶段收官 绘就万物智联新图景

作者: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赵慧麟 责任编辑:包建羽 2025.11.26 18:19 来源:通信世界杂志

通信世界网消息(CWW)在近日举办的2025年6G发展大会上,我国正式宣布第一阶段6G技术试验圆满收官,累计形成超300项关键技术储备。这一里程碑式进展,不仅筑牢了我国在全球6G研发前沿领域的技术优势,更成功打通了6G从技术研发到产业落地的关键路径。

当前,6G技术发展方向已经明确,融合创新成为其核心技术特征。6G以“多技术深度融合”为突破路径,构建融合体系:通智融合通过将AI深度嵌入网络架构底层,打造“AI原生”网络,实现智能与通信的内生协同;通感融合充分复用通信系统的站址资源,输出距离、速度、位置、角度等关键信息,实现对环境和目标对象的全方位感知;通算融合推动云端模型推理等计算任务向边缘侧与终端下沉,构建高效协同的“云边端”架构,提供泛在算力支撑;星地融合依托卫星与地面网络的一体化设计,实现从地面到空天的全域无缝覆盖,实现泛在连接愿景。

6G终端将朝着智能化、多形态与可穿戴方向持续演进,其承载形式将更加多样化,涵盖智能手机、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设备、机器人、AI设备、工业应用设备、智能车、无人机、卫星移动终端、XR终端等多种形态。6G与AI的深度融合赋能,将推动移动终端迈入智能体新时代,通过多种智能设备协同工作,6G手机将演化为个人智能中枢,通过无缝连接与情境感知,实现从“人机交互”到“人机共融”的颠覆性跨越。

正如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所阐释的“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理论,6G将通过技术革新重塑产业链价值,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在消费端,6G与AI深度融合,通过多模态交互、场景化感知、个性化服务等创新应用推动终端从“工具”升级为“智能伙伴”。在产业端,6G将深度赋能垂直领域,精准破解行业痛点,加速推动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智能原生的6G网络,不仅能以全新价值激发用户潜在需求,激活万亿级消费潜力,更能通过应用场景的纵深开拓与垂直领域的深度融合,全面赋能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从而构建起支撑6G产业长期健康发展的商业闭环。

为系统性把握6G发展机遇,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战略布局。

一是筑牢技术根基,抢占发展主导权。以5G-A作为关键过渡与能力基座,借鉴全运会人形机器人“夸父”等典型实践,持续完善“试点—验证—优化”的迭代闭环,加快推进“通感算智”融合、天地一体化等关键技术的攻关与试验,在核心架构与系统设计中确立先发优势,为6G标准化工作夯实技术基础。

二是构建协同生态,激发产业共振。6G发展依赖于芯片、终端、网络与应用全链条的深度协作与共振创新。应通过强化产业链上下游联动,以终端形态创新与场景深度融合为牵引,推动形成开放共荣的产业生态,为6G规模化商用奠定坚实产业根基。

三是深化全球协作,引领标准统一。在频谱规划、技术路线与标准制定等关键领域,积极深化与ITU、3GPP等国际组织及全球伙伴的务实合作,主动参与并引领国际标准化进程,推动形成全球统一、互联互通的6G标准体系,提升中国在6G领域的技术话语权与产业影响力。

6G的征程,既是技术创新的探索之路,也是产业协同的奋进之路。当前,我国6G发展已迈出坚实步伐,核心技术储备持续扩容,产业生态加速成型。面向2029年首个商用版本的关键窗口期,我们应锚定“十五五”规划的战略指引,充分释放“通感算智”融合的核心优势,将6G的创新势能高效转化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在全球科技竞争新格局中奠定中国优势,书写万物智联、数字共生的时代新篇!

*本篇刊载于《通信世界》2025年11月25日*

第22期 总980期

通信世界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及标有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通信世界网。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通信世界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
热点文章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