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世界网消息(CWW)2025年9月29日,美国将安世半导体列入实体清单;次日,荷兰政府宣布对其进行接管。中方随即启动反制,直至11月19日,经多轮磋商,荷兰暂停接管安世半导体并归还控制权予闻泰科技。
短短四十余天的惊变,使这一跨国并购典范案件成为中国企业出海进程中的一次深刻警示。尤其在技术密集、地缘敏感的高科技领域,“安世事件”凸显当前海外经营环境的根本性变化,其风险启示可概括为以下四方面。
一是国家安全概念泛化,政治风险趋于常态化。近年来,“国家安全”的界定范围持续扩大,在半导体等关键科技领域尤为显著。美国通过实体清单等工具不断延伸制裁范围,2024年将闻泰科技列入清单,2025年9月将限制扩展至其持股50%以上的子公司,因此安世半导体受到直接冲击。荷兰方面则以“保障供应链稳定”为由,启动接管。此类以国家安全为名的干预,已超越传统商业风险范畴,成为系统性挑战。企业应在投资决策前开展多情景压力测试,将资产冻结、许可中断等极端情形纳入预案,以提高体系韧性。
二是海外法律体系复杂,“隐性法规”成潜在隐患。西方国家在处理跨国经营争议时,名义上强调司法正义。“安世事件”中,荷兰政府援引1952年制定的《货物供应法》——一部从未启用,却具备效力的法案。中国企业出海常聚焦主流商事法律,容易落入沉睡、边缘法规或特定条款的陷阱。法律大模型等技术的发展,有望为企业全面规避法律陷阱提供助力。
三是供应链安全从“效率优先”转向“韧性优先”。安世半导体的业务模式曾是全球分工的典型代表,即欧洲负责晶圆制造、中国进行封装测试。然而,地缘冲击导致其供应链几近断裂。尽管生产逐步恢复,但下游客户(如大众汽车等企业)已开始寻求替代方案,这暴露出单纯依赖效率优化的供应链在政治风险下的脆弱性。为此,企业需要积极推进供应链多元化,构建“本地+周边+国际”三级供应体系,分散区域集中风险。同时,通过提高本地化采购比例,加强与“东道国”的利益绑定,才能在危机时争取更有利的缓冲空间。
四是控制权不等于治理权,跨境治理需要落到实处。闻泰科技虽持有安世半导体100%股权,并在核心管理层设置“3+3”的中外配置,却未能实现治理层面的有效掌控。2023年,三名外籍高管私下与荷兰政府沟通,试图通过治理结构调整将公司身份“去中国化”;2025年10月,荷兰更以合规为由提起诉讼,要求中方持股降至50%以下。这表明,企业出海不能仅依赖股权控制,必须建立具备文化包容性与制度透明度的治理架构,完善关键岗位的忠诚度管理与决策监督机制,从而在组织层面巩固实际控制力。
“安世事件”揭示出中国企业出海所面临的政治、法律、供应链与治理四重风险的叠加与升级。挑战虽严峻,却并不意味着全球化战略的止步。相反,它推动企业从“走出去”转向“走进去”——通过更深入的本土融合、更稳健的合规建设与更灵活的供应链设计,在风险中构建持续出海的坚实能力。
*本篇刊载于《通信世界》2025年11月25日*
第22期 总98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