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体平台的现状与未来:全流程梳理、中美发展特点及趋势建议

责任编辑:王鹤迦 2025.10.09 08:52 来源:天翼智库

通信世界网消息(CWW)智能体平台作为智能体应用的 “孵化器”,将设计、开发、部署、管理全链路打包为一站式集成环境,既向技术人员提供专业开发环境,又支持无/低代码开发,让业务人员能像搭积木般拼装可落地的 AI 员工。一个典型的智能体平台通常提供多种大小模型接口、知识库组件、模板及工具插件调用等标准化流程,用户利用平台提供的框架和底层基础资源(如GPU和运行环境等)可高效开发能够自主感知、规划、决策和执行任务的智能系统,见图1。

图片

图 1  智能体平台流程图

智能体平台快速崛起,核心驱动力是 “技术—需求—成本”三重杠杆。技术上,大模型与算力进步让推理成本降超 90%,云服务支撑弹性扩展;需求端,预计 2027 年 50% 企业部署智能体,2030 年市场规模达 503 亿美元,年复合增速 45.8%;成本层面,其助企业降本增效、兜底合规风险。当前,该平台成关键基础设施,中美表现突出,开源平台也显优势。

全球智能体平台发展进展

图片

图 2 中美智能体平台概览

1.中美智能体平台呈现“美国重底座、中国重场景”的总体格局

美国智能体平台以 Vertex AI、AWS Bedrock 等为代表,侧重通用底座与生态构建:开放跨厂商模型选择(如 Vertex AI挂载超130 款主流模型),打通云生态资源以高效联动数据与业务流程,商业模式按token用量、托管时长等计费,面向企业用户将智能体嵌入产品组合销售。中国平台则走垂直场景、轻量化落地路径,以自家大模型为核心(三方模型接入受限),强调 “一键集成、零代码编排”,聚焦客服、电商等场景推快速落地方案。商业模式上,80% 智能体来自个人开发者,平台类似创意市集,多先跑通流量再探索变现。

2.国内智能体平台发展路径分化:科技大厂依托云能力重点扩生态,垂直厂商聚焦具体行业深耕

(1)国内科技大厂智能体平台依托自家云生态实现智能体多场景分发、多工具互动、多收益途径。在多场景 / 跨平台分发上,各平台实现 “一端开发,多端落地”:字节 Coze 支持智能体部署到抖音、微信公众号、飞书等;百度文心智能体打通搜索、小度、地图、车机等场景与设备;腾讯元器平台允许智能体发布到 QQ、微信,也支持 API 调用。工具交互层面,大厂抢先布局 MCP 协议(AI 领域 “通用接口”),简化智能体与外部工具连接:百度宣布大模型、云、搜索、网盘等全面兼容 MCP,助力智能体高效调用外部资源;阿里支付宝在 MCP Server 框架下提供支付服务,让 AI 助手快速接入支付能力,可实现文件修改、浏览器自动化等操作。商业变现上,平台为开发者提供多元途径:百度平台配备链接挂载、商品分佣等组件,支持最多 100 个商品挂载,单个智能体单次转化最高收入 10 万元,如律师易轶的数字人智能体通过搜索获客并签约付费用户。

(2)垂直领域厂商基于自家垂类优势,采用混合云或第三方云,平衡成本与合规需求,深耕特定领域的智能体服务。检测领域,三维天地基于AI智能质量管控平台打造了人机协同的混合智能体系统,专注于检验检测领域的智能化转型,目前业务已在阿里云平台完成部署应用。安全领域,谷云科技AI Agent智能体搭建平台采用了先进的安全技术和管理措施及本地化部署,主攻智能体安全方面,确保企业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

3.开源智能体平台具有开放、灵活等特点,通过社区驱动降低技术壁垒,实现技术透明、架构模块化,降低开发与部署门槛

技术层面,开放透明、可扩展:核心代码完全开源(如 Apache、MIT 等开源协议),开发者可直接查看底层逻辑,避免“黑箱”问题。例如,开源智能体框架LangChain的代码在 GitHub 公开,社区可随时提交 Issue 或 PR 优化功能。架构层面,模块化架构与自定义扩展;将智能体的感知(Perception)、决策(Decision)、行动(Action)等模块拆分为独立组件,用户可按需替换或自定义。如,开源智能体框架BabyAGI的任务规划器、执行器等模块均可单独修改。

发展趋势及建议

智能体生态尚处构建初期,2025年虽成“AI Agent元年”,产品数量激增,但距自主智能目标差距大,挑战重重。技术上,当前多为大模型叠加基础规划与工具调用的脚本式轻工作流,终将被大模型原生能力提升取代。市场上,平台应用商城看似丰富,实则功能雷同、体验粗糙,难达千万级用户标准,缺乏留存价值,未来需向深度自主化、差异化体验演进。

智能体平台的竞争将升级为“技术底座-行业知识-流量闭环”的三维竞赛。技术底座层面,模型层从单一LLM向“多模态、多尺寸、多来源”的模型仓库转变,成为支撑上层应用的核心底座。未来智能体将以基础大模型为中枢,调度视觉、语音、代码等多模态专家网络,并通过接入标准协议打通CRM、ERP等系统,消除数据孤岛。行业知识(know how)层面,平台应将法律、医疗、电商等高壁垒领域知识封装成“即插即用”的行业插件,降低开发者调用门槛,吸引用户打造高质量、高合规应用。流量层面,平台间竞争将愈发激烈,需建立流量扶持和变现双引擎。一方面为优质智能体提供精准场景分发,另一方面开放广告分成、订阅分成与交易抽佣等多元收益模式,增强平台生态粘性。


通信世界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及标有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通信世界网。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通信世界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
热点文章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