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世界网消息(CWW)随着全球卫星互联网星座的迅猛发展及我国“天地一体”信息基础设施战略的推进,星地融合光通信因其超大带宽、高安全性和低功耗等优势,成为构建下一代空天地一体化信息基础设施的核心技术之一。本文系统分析了星地融合光通信的发展现状与驱动力,深入探讨了其在高速动态环境下面临的确定性传输、系统融合及智能管控等关键技术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简化、融合、协同”为核心理念的空间光传送网系统架构、基于增强OTN的协议体系、以及融合AI与数字孪生的智能管控等创新技术路径。最后,本文总结了国内外面向6G的空天光通信标准化进展,并对未来技术发展与产业生态构建提出了展望与建议。
引言
当前,世界正加速迈向全域覆盖的数字化时代。为实现从人口覆盖到国土与海洋全覆盖的网络服务,卫星网络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国际上Starlink、OneWeb等大型低轨星座的快速部署,标志着空间通信已进入大规模组网时代。截至2025年10月,Starlink在轨卫星数量已超过8600颗,并部署了超过14000台激光通信终端,充分证明了激光星间链路(ISL)在实现星座自主组网中的关键作用。
在此背景下,星地融合光通信技术旨在利用激光通信,将星间、星地与地面光网络无缝融合,构建一个高速率、高安全、高可靠的空天地一体化信息基础设施。然而,空间环境的高动态特性、技术体制的差异以及载荷平台的严格限制,为该技术的成熟与应用带来了严峻挑战。
发展现状与驱动力
自20世纪90年代起,欧美日等航天强国便持续投入空间激光通信技术研究,已实现从技术验证到业务应用的跨越。以TESAT、Mynaric为代表的商业公司推动了激光通信终端(LCT)的商业化与低成本化,其产品已广泛用于美国太空发展局(SDA)等重大项目,速率覆盖2.5Gbps至10Gbps,并正向200Gbps乃至1Tbps迈进。
随着国家“天地一体”信息基础设施的战略布局,低轨星座建设带来的海量星间、星地互联需求,以及5G-A/6G、高清遥感、深空探测等潜在应用对高速率、高安全通信的迫切要求,我国在空间光通信领域虽起步稍晚但发展迅猛。近年来,通过多次成功的星地、星间在轨试验,完成星间 400Gbps、星地 100Gbps 传输能力验证。国内航天、中科院体系及民营企业共同发力,产业链初步形成。
核心挑战与技术路径
空天光通信的“高动态”特性是一个多维度的复合挑战,具体表现为:
(一)轨道与拓扑动态:链路“快速重构”
卫星以约7.8km/s的高速运动,导致网络拓扑持续剧烈变化。尽管单条激光链路的理论最长存续时间可达数周,但为构建端到端稳定路由,需要网络具备分钟级甚至秒级的快速路由重构与链路切换能力。
(二)运动与频偏动态:信号“实时跟踪”
在1550nm波段,高速相对运动导致的多普勒频偏高达±1.2GHz,且频偏变化率可达100MHz/s。同时,星间距离的快速变化(500-6000km)引入10-20ms量级的传输时延抖动。这对相干光通信系统中的载波同步和帧同步技术提出了极限要求。
(三)信道与环境动态:传输“随机扰动”
在卫星通信环境下,主要受到以下因素制约:
大气湍流:是星地链路的首要瓶颈,可引起超过±10dB的光强闪烁,导致突发误码率高于10⁻³。
平台微振动:卫星平台的振动频率通常在100Hz左右,虽幅度微小(微弧度级),但会直接导致光束指向偏差,降低接收光功率。
空间干扰:包括日凌导致的规律性中断、太阳及宇宙背景辐射噪声、以及单粒子效应对光电器件的潜在损伤。
(四)业务类型动态:承载“差异化适配”
空天网络需同时承载语音/测控(高优先级、低时延)、遥感数据(高带宽、允许非实时)、宽带互联网(高吞吐量)和数据专线(高安全、高可用)等混合业务。在星上资源(功耗、算力、带宽)严格受限的条件下,实现资源的动态优化分配是巨大挑战。
面向确定性的关键技术与系统优化
(一)系统架构:简化、融合与协同
针对卫星网络对高动态组网和稳定性传输的需求,中国移动提出空间光传送网的概念,利用空间光通信技术构建具备高速传输且灵活组网的基础网络,目标是将星间、星地、地面光通信融合为可无缝对接的天地一体化系统,提供高速率、高安全及高可靠的通信服务,并根据业务需求提供差异化服务。依据卫星运行有强周期性特征(轨迹、日凌准确预测),基于卫星运行的可预测性,实时计算、快速配置全网资源,最终达成与地面光通信相当水平的业务传输能力。

图1 空间光传送网架构示意图
首先提升系统效能的关键在于硬件系统的集成简化与协议的融合:
系统简化:推动激光通信系统与星载路由器的深度融合。具体包括:控制单元集成(“一拖多”),通信功能融合(光学头与路由器的光电转换功能整合),以及在星载路由上集成OTN处理功能,实现跨层融合。
星地协同:通过“微波激光复合通信”、“多点选址布站”和“融合抗湍流技术”提升星地链路可用度。地面站采用激光/微波一体化建设方案,星上采用共口径天线。抗湍流方面,结合自适应光学(AO)与少模光纤分集接收(MDR)等技术,形成“1+1>2”的补偿效果。
(二)传输协议:增强OTN构建确定性传输体系
为解决空间高动态环境下的确定性传输问题,将成熟的地面光传送网(OTN)技术进行空间增强是行之有效的路径。与传统的航天数据系统咨询委员会(CCSDS)定义的协议相比,增强OTN具备承载效率高(提升至87%)、运维功能丰富、多业务隔离能力强等优势。
中国移动牵头在CCSA立项的《卫星激光通信链路层协议》行标,对OTN在空间光传送网的应用进行了针对性增强:
辅助跟瞄:增加轨道、光功率等信息,提升跟踪稳定性。
终端状态快速传递:实现终端健康状态的实时监控。
集成测距功能:预留时间字段,支持星间高精度测距。
星间指令转发:支持对其他卫星载荷的遥测遥控。
同时,可以考虑结合时间敏感网络(TSN)技术,可构建面向多业务SLA的差异化承载能力,实现钻石级(<50ms永久保护)、金级、银级等不同等级的可靠性保障,满足从高安全专线到普通互联网业务的全场景需求。
(三)AI增强的高精度ATP系统:从“被动跟踪”到“主动预测”
ATP系统是激光链路的“领航员”,其性能直接决定链路能否建立与维持。传统基于反馈的控制回路在极端动态下易失锁,引入AI技术可从三个维度实现增强:
智能预测与预瞄准:基于精确的卫星星历数据,结合历史轨道偏差及实时大气湍流监测数据,构建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捕捉长期规律)+ 门控循环单元(GRU,响应短期突变)的混合神经网络模型。该模型预期能够提前数百毫秒预测卫星的相对位置和光束漂移趋势,驱动粗瞄机构进行预调整,将初始捕获时间从传统的分钟级缩短至数秒以内。
实时信道感知与自适应跟踪:在精跟踪阶段,采用轻量化卷积神经网络(CNN),对接收端光斑的图像序列进行实时分析,快速提取光斑中心偏移、形状畸变、强度闪烁等特征向量。这些特征直接映射到大气湍流强度与平台振动频谱,进而动态调整精瞄机构的控制环参数(如带宽、增益),形成一个“感知-分析-控制”的毫秒级智能闭环。

图2 实时信道感知与跟踪参数自适应原理示意图
模态数据融合的故障自愈:融合ATP系统的位置传感器、光功率探测器、星上惯性测量单元(IMU)等多源数据,通过Transformer注意力机制,精准定位异常源(如传感器漂移、执行机构卡滞)。当检测到单一传感器失效时,系统能自动切换至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鲁棒跟踪模式,确保在局部故障下的链路连续性。
(四)高动态环境物理层传输关键技术:应对“极弱OSNR”挑战
星间传输本质上是一个极弱信号接收放大的系统,其信噪比(OSNR)受限机制与地面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级联系统截然不同,主要噪声源为放大自发辐射(ASE)噪声。结合地面光通信成熟产业链优势,从信号发射、放大、接收三个环节进行优化,适配空间光传送网应用场景。
高稳激光源与先进调制:采用窄线宽、高频率稳定度的激光器作为光源,是抑制相位噪声、实现高阶相干调制(如DP-16QAM)的基础。同时,研究对非线性损伤和相位噪声更具容忍性的概率整形(PS) 等技术,在特定OSNR下接近香农极限。
轻量化终端与简化DSP:星上载荷的严格限制要求终端必须轻量化、低功耗。在数字信号处理(DSP)层面,需重新审视其算法结构。由于空间光通信不存在地面光纤中的色散和非线性效应,相应的补偿算法可以大幅简化或移除。研究重点应转向针对大气湍流引起的相位畸变、以及高速多普勒频偏的快速估计与补偿算法,从而降低DSP的计算复杂度和功耗。
高灵敏度接收与新型放大技术:发展超高灵敏度相干接收机,并探索超高功率光纤放大器(如通过增大纤芯直径或采用空芯光纤)以提升发射功率。同时,研究在接收端使用低噪声光学预放大器,优化系统的链路预算,对抗巨大的几何扩散损耗。
(五)星地协同与智能管控:“感知-决策-执行”闭环
为实现空天光网络的“确定性”,可考虑将卫星节点的管控功能前移,并与地面网络深度协同。
星载管控功能部署:在卫星节点部署轻量化的管控单元,具备通道性能实时计算与感知能力。它能根据星间距离、光器件特性等,实时计算链路OSNR余量,判断链路可用性,并为路由规划提供依据。
数字孪生驱动的智能运维:在地面构建空间光网络的数字孪生系统。该系统接入实时遥测数据(光功率、指向误差、BER等),通过高保真模型(如光纤模型、EDFA模型、OSNR模型)在数字空间中进行映射和仿真。其核心价值在于:
预测性维护:基于历史数据与模型,预测器件性能劣化趋势和潜在故障点。
策略预验证:在网络执行功率调整、路由切换等优化指令前,在数字孪生体中提前进行仿真验证,确保操作安全。
资源预调度:利用卫星轨道的强可预测性,提前计算并配置全网的资源分配策略,实现“规划即服务”。
AI赋能的网络自优化:基于数字孪生平台产生的大量数据,训练深度强化学习(DRL)等AI模型,用于解决复杂的网络优化问题,如全局波长分配、抗毁路由规划、跨层资源调度等,最终实现网络从“人工运维”到“自治自愈”的转变。
标准化进展与产业发展建议
在国际标准方面,国际上CCSDS的研究最为深入,其标准可直接转化为ISO标准。2023年启动的相干光通信标准项目预计于2025年发布。在国内,标准体系建设呈现多方并举的态势。CCSA-TC12、全国宇航标委会(TC425)和中科院空间科学标委会(TC312)均开展了相关工作。当务之急是推动这三个体系的协同联动,共同构建统一、开放的卫星光通信标准生态。标准规划建议如下:
(一)近期:聚焦物理层规范、通信协议、整机与器件标准立项,推动激光载荷产品在轨互联互通。
(二)中期:加强国内航天与通信两大系统的深度融合,通过开展联合测试(如在轨卫星+地面网络),加速新技术验证和推广。
(三)长期:积极参与包括CCSDS、ITU-T在内的国际标准制定,逐步提升我国在空天信息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总结与展望
如同地面光网络一样,星地融合光通信是构建6G时代“空天地一体”基础网络的核心支柱之一。本文分析了空间光通信发展现状,指出其所面临的高动态、异构融合等挑战,并系统性地提出了空间光传送网的架构,通过系统简化融合、增强OTN协议及AI智能管控等技术路径来应对挑战。
展望未来,中国移动等运营商正联合产业界,以技术创新为内核、标准引领为纽带、生态协同为支撑,全力推动空间光传送网从“单点技术突破”走向“全局规模商用”。充分利用我国在地面光通信领域的全产业链优势,并与航天工业深度协同,有望在这一战略性新兴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筑牢未来数字世界的空天信息基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