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电话本激发运营商反击战
通信世界网消息(CWW) 腾讯近日放出大招,升级微信电话本,原来起到手机通信录作用的微信电话本,被增加了高清通话功能,也就是说,如果两个用户都安装了微信电话本,并且都开通了高清通话功能,相互间就可以进行语音沟通。产品一经推出,业内一片哗然,关于微信在“干掉”短信之后,又即将“干掉”语音的言论不绝于耳,颇有给基础电信运营商立墓碑的架势。事实真的会如此吗?
基于互联网的高清语音通话已经不新鲜
在微信电话本之前,行业里面已经有很多的互联网语音通话产品,最常见的是各类IM中均提供的语音通话功能,且已经有十余年的历史。除此之外,一些基于互联网的语音通话设备甚至做成了普通话机的形状,直接供企业使用。
在上述的产品中,主要是PC-PC的产品,而PC-Phone的产品则长期处在灰色地带,主要是拨打国外电话,原因是工信部将PC-Phone模式(即通常所说的VoIP),定义为基础通信产品,需要由基础电信运营商负责,并且在2006年组织中国电信(深圳、上饶)、中国网通(长春、泰安)开展试点,只不过从此之后再无下文,基础运营商未开展此项业务,也未向其他公司颁发牌照。
微信电话本入口强烈影响用户行为
对于腾讯而言,PC-PC的语音通信技术已经研发十余年,早已经成熟,微信、手机QQ、QQ等IM中都已叠加相应功能。之所以微信电话本当中叠加免费高清通话功能引发行业喧嚣,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基于网络的通话功能,被从IM入口处移到了语音入口处。
当前在智能机当中,手机自带的联系人管理、电话拨打等语音入口也以APP形式存在,因此也可以被其他的APP所替代,微信电话本就是其中之一。现在其有了免费通话功能之后,用户产生通话需求时,可以直接拨打,这是最能影响用户从传统语音使用向网络语音使用的转变之处。
毕竟,原有的微信尽管也能提供语音,但是其昵称与通讯录中名称并不统一,用户对其功能定位也多为休闲而非工作的工具。
“成功干掉”语音为时尚早
众所周知,电信运营商任何的普遍服务型业务都是一个庞大的生态体系,其中包括各类的用户群体,任何一项新的、替代型业务的出现,想要完全把当前的业务“成功干掉”都是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即便是已经被定义为被“成功干掉”了的短信业务,尽管2014年出现了月均15%~20%的同比下降,但是其仍然有7000亿条/年的规模。
另外,中国除了经济发达的东部城市(这也是互联网公司争夺之地),还有更多偏远地区,在这些地区,对互联网的接受程度尚且不足,甚至缺乏数据网络的服务。
业内知道,通信应用中,个人应用虽然容易引起行业关注,但真正收入贡献大头则来自于企业,企业是不会立刻寻求转变的,他们一定会等到应用稳定之后才开始使用。例如,移动替代固话已经喊了很多年,但基本任何一个企业都会安装固话;又例如,短信被替代也已经喊了许久,但用户每天仍然能够收到企业所发来的各种短信,毕竟短信可以把信息强制推送到每个客户的手机,而移动IM则无法实现这一功能。
运营商反击力量不容小觑
以运营商庞大的体量,就算是坐下来让互联网公司去砍,也要砍很久,更何况运营商也不会坐以待毙,会有应对之策。
首先,运营商可以降价,而且在很多城市的语音价格比网络语音低。毕竟在没有Wi-Fi覆盖的地方,网络语音电话也要走流量,按照腾讯所说的每分钟300K以及运营商平均流量收入0.1元/M计算,一分钟电话需要3分钱。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内一些城市,运营商通过发展集团V网,每分钟的通话费已经低到0.5分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更重要的是,由于用户的主要联系人都在V网中,所有语音都可以通过V网实现。
其次,运营商可以实现技术变革。中国移动针对短信量不断下降的状况,在2014年初推出了融合通信方案,并且宣布2015年商用,在商用后,短信可能彻底免费或者采用流量计费,如果真是这样,其将拥有与微信一拼的能力。至于语音,也同样有着技术变革的方向,VoLTE就是其中之一,毕竟相比较基于数据网络的通话,运营商的语音网络更稳定,更清晰。
最后则是运营商拥有非市场化力量。在中国,国有企业背后都蕴含着非市场化的力量,从政策上能影响政府决策,例如继续保持VoIP的非法地位,使得腾讯无法扩张,也可以将手机上通过APP方式实现的相互间通话定义为基础通信业务而使得腾讯不可经营等,或者对网络进行逆向优化,使得腾讯语音通话质量让用户无法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