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通信网络的现状和未来思考——访中国联通国际部网络处处长李云峰

作者:舒文琼 责任编辑:于光媚 2013.11.05 13:58 来源:通信世界网-通信世界周

为满足中国国际通信高速发展的需求,近10年来,中国政府以及电信运营商一直致力于中国国际通信网络的规划和建设。记者日前就中国国际通信的发展采访了中国联通国际部网络处处长李云峰,请其介绍我国国际通信网络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并对未来发展策略提出建议。

《通信世界》:最近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运营商正在联合建设一条连接东北亚和东南亚的大型国际海缆APG海缆,您能否介绍一下该海缆系统的情况?

李云峰:APG海缆于2009年发起,是由12个国际运营商共同参与投资建设的一条大型海缆,从北往南连接了日本、韩国、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越南、新加坡和马来西亚。APG海缆从2012年6月份开始启动建设,目前正在进行海上光缆敷设、登陆站设备安装等工作,计划2014年建成投产。这条海缆的建成将大大提高整个亚洲地区的国际通信能力和服务质量,将有效改善亚洲地区的国际通信网络安全。

此外,亚太地区一直有运营商在带领大家探讨和论证大型工程。以中国联通为例,最近10年来一直在推动新的海缆项目。目前正在与合作伙伴共同论证采用最新的传输技术,建设连接亚洲、非洲、欧洲的大型海缆项目,同时也在论证建设新的连接亚洲和美洲的项目。这些工程有望在2014年开始动工建设。

《通信世界》:这样看来,对于全球各大运营商而言,国际通信网络建设早已是如火如荼,但是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国际通信网络近几年才进入大众视野,请您介绍一下中国国际通信网络的发展历程。

李云峰:2000年之前,中国的国际通信基本以国际语音服务为主,那个时期,虽然用户数量不少,但对于国际带宽的需要相对较少,对网络的质量、时延、稳定性要求不高。各大运营商在世界各地的POP点总数不过5个,国际陆地光缆系统不过6个,国际海缆只有中美、亚太2号、亚欧3号、中韩、中日等技术相对落后的海缆系统。2000年以后,随着国际互联网应用的发展,上述国际网络资源逐渐被使用。

自2001年起,尤其是在确定北京为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后,超长距的光传输技术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各大运营商将如何规划、构建和完善中国的国际通信网络列入各自的重点工作之一。

截止到2013年,中国运营商已经在海外POP点、国际陆地光缆系统、国际海底光缆系统的建设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使得整个中国的国际通信网络初具规模,正逐步成为亚太地区的国际通信枢纽。

《通信世界》:我国国际通信网络发展现状如何?

李云峰:国际通信网络主要包括国际海缆、国际陆缆、海外POP节点等设施。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3年,中国运营商已经在全球设立了50多个海外POP点;与周边17个相邻国家和地区中的11个,近20多个业务合作伙伴,建设了30多个双边或多边的国际陆地光缆系统;领导或参与建设了EAC、TPE、APG、TSE-1、AAE1、SMW5等多个复杂的、大型国际海底光缆系统,整个国际通信网络初具规模,正逐步成为亚太地区的国际通信枢纽。

第一,国际陆地光缆网络。目前与11个相邻的国家和地区建设了国际陆地光缆系统。往北与俄罗斯、蒙古和朝鲜实现了网络互联,往西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实现了互联,往南与印度、缅甸、老挝、越南、我国香港和澳门实现了互联,使得我国的国际陆地通信网络能直接连接到这些国家和地区,通过它们通达欧洲、中东甚至非洲。

第二,国际海底光缆网络。中国东部沿海是我国国际海缆主要的出口,目前已经有青岛、上海、福州、厦门、汕头和香港6个国际海缆出口,可以通达环太平洋地区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通过上述海缆出口,也可以通达东南亚各个国家和地区。

第三,海外POP点网络。经过多年努力,三大运营商已经在美洲、欧洲、亚洲、大洋洲等经济发达地区建设了50多个POP点,基本覆盖了世界通信业务最发达的地区。

《通信世界》:我国国际通信网络的发展面临哪些挑战?未来应当采取什么策略?

李云峰:最近10年,中国国际通信网络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发展,但受制于地理位置和技术发展,目前的国际通信网络仍存在着一些结构和技术问题,

第一,网络故障高发。由于中国的地理位置限制,国际海缆主要是从东部出海。中国东海岸是大陆架结构,因此海域地势平坦、水深较浅,导致我国近海的海缆施工成本较高,技术难度大。同时,由于渔场作业密集,航道众多,又使得国际海缆在此区域网络安全性相对较低,故障高发。

第二,自然灾害较多。西太平洋地区自日本往南,一直到菲律宾群岛,均为地震带,我国国际海缆路由无一例外全部要穿过此地震带,因此中国国际通信多年来一直受困于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

国际通信网络资源由于建设困难、实施周期较长,因此应该视为长期战略资源对待,建议未来5-10年中中国国际通信网络的发展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调整国际海缆出口结构。为避免自然灾害,应积极考虑在西南部打开中国国际通信网络新的出海口,也就是说需要提前部署印度洋的国际海缆出口。如穿越缅甸、巴基斯坦等国,通过陆地光缆延伸到印度洋沿岸,再从印度洋出海,实现南亚、中东、非洲和欧洲的网络连接,使得中国东、西两个方向国际海缆出口结构对称,相互备份。

第二,充分利用西北部的陆地网络资源。虽然我们和很多邻国建有国际陆地光缆,但随着这些国家经济发展,不断有新的运营商出现,因此无论是商务上还是网络结构上,都需要我们和尽可能多的邻国运营商建设网络互联,实现多个伙伴合作,真正做到为国际海缆进行有效备份。

第三,太平洋地区持续建设。未来5-10年间,美国无疑仍然是中国国际通信业务需求最旺盛的方向,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中美多路由直达海缆建设,满足业务需求,储备足够战略资源。同时,以中国—欧洲—美国的路由为备份路由。

 
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
CWW视点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