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电话本免费打电话是虚 抢占通信入口才是实
11月11日,在全民购物大联欢的时候,腾讯最新应用“微信电话本”悄悄上线了。被极具冲击力的“高清免费通话”吸引,12日上午,回过神的用户立刻疯狂下载,结果导致腾讯服务器严重拥堵,登录、注册、短信验证等功能出现问题。但这并不能减缓人们的热情,即使不能立刻应用,业界内外也均是议论纷纷。
有人认为腾讯的“微信电话本”是通信行业具有颠覆性的应用;也有人认为言过其实,这种VoIP应用不是先例,类似功能早已常见,运营商不会伤筋动骨。
对语音的冲击仅仅是表层影响
经过一天的反复注册验证,笔者终于在12日晚通过验证,成功登陆了“微信电话本”。根据提示,若主叫方和被叫方均为微信用户,则通话“免费”。经过笔者与微信好友多次通话体验,发现“微信电话本”通话质量清晰,可以支撑日常基本通话,但经常会出现一方呼叫不成功或通话突然掉线的现象,只能转为普通通话,并且接听习惯相对普通语音接听也较为繁琐。因此,从长期看,其QoS还待验证。
据微信官方介绍,“微信电话本”在2G、3G、4G网络下通话一分钟约消耗300K流量,待机时消耗流量不到1K/小时,成功注册后首次自动备份联系人只需消耗少量流量(备份300个联系人需流量60K左右),新增、删除、修改联系人时将自动备份变化的资料,单个联系人流量消耗几乎可忽略不计。
若按照0.0001元~0.0005元/K的流量费计,“微信电话本”的通话费约为0.03元~0.15元/分钟,但这种流量费是双向收取,因此整体通话费用应为0.06元~0.30元/分钟,若这样计算,并不比如今三家运营商的语音通话资费便宜,比如中国移动的自选套餐中180分钟通话只需18元,平均0.1元/分钟,即使是长途,也仅是主叫方0.15元/分钟。
因此,“微信电话本”的“高清免费通话”并不是运营商最惧怕的。正如一位运营商人士对记者所说,语音通话是刚需,从长期看,很难被类似的业务取代,并且对此类业务,运营商完全可以有诸多价格和业务上的应对措施,而让其真正担心的是对运营商价值链掌控力的消弱。
最大冲击是运营商码号资源
曾经,电信运营商对通信产业链具有不容置喙的绝对掌控力,不管是网络、业务还是终端等,要想进入这个领域都需要按其制定的游戏规则来,否则就会被踢出局。然而,近年来,在各种移动互联网应用诞生后,运营商业务受到了极大冲击,传统语音、短信业务被分流,而数据业务却因为激烈的行业竞争陷入廉价的漩涡,运营商正越来越管道化;同时,今年铁塔公司的成立又在基础网络设备方面大大消弱了运营商对价值链的掌控力。
如今,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电信运营商最大资源优势就是通信录和码号资源了。因为用户的移动通信号码就是该用户的惟一标识,具有身份识别的作用,用户也习惯于将移动号码作为各种信息登陆的入口。
然而,正如中国移动政企部严茂胜所说:“微信电话本是通过接管通讯录,并基于通讯录展开消息、语音等服务,这从本质上是抢占用户的通信入口。”由于用户使用时是通过微信端口导入通信录,并且在通话时,虽然也是基于对方电话号码寻找,但却是先微信再移动号码的形式,这种使用习惯一旦形成,长此以往,“通信录也成企鹅家的了”。
可见,“微信电话本”免费打电话是虚,抢占通信入口才是实。
另外,这种所谓的“免费”肯定不是真的免费,其产生的数据费用(3G、4G或Wi-Fi)肯定也是需要找人来承担的,要么是用户,要么是第三方。价值如何迁移,将是腾讯下一步的重点,而这种商业模式一旦形成,对运营商来说又将是一波新的冲击。
是否合法还待商榷
其实,关于VoIP,国内外早有先例,比如Skype等,但是在中国,这类应用多是昙花一现,很难得到真正发展。究其原因,就是我国对于VoIP采取实行了严格管制。
早在2003年颁布的《电信业务分类目录》就明确将Phone-Phone以及PC-Phone的IP电话定义为第一类基础电信业务,规定“只有具有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资格的六大运营商才能经营VoIP网络电话公司”。2009年10月,浙江省通信管理局叫停了当时具有国内网络电话第一品牌之称的UUCall,因其未获得国家电信业务主管部门批准许可,属违规经营。2010年12月工信部又发布《关于公布打击非法“VoIP”社会举报电话的通知》,针对国内网络电话行业进行整治。
据了解,在“微信电话本”出来之前,腾讯也曾推出类似应用,但被监管部门叫停,此次,尚未获得虚拟运营牌照的腾讯推出“微信电话本”是否也存在此类法律上的问题还有待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