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世界网消息(CWW)近日,在国内媒体以及最受关注的两会上,陆续曝出有关量子通信的最新新闻。
一则消息显示,被称为“全球首条量子通信商用干线”的沪杭干线于近日正式全线接通,将实现杭州和上海两地间的量子安全级别语音电话、视频电话、文件传输业务。该干线总长260公里,总投资1.7亿元,途经上海秀浦路、漕河泾、大港、嘉兴东、桐乡、杭州6个中继站。
近日在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同时也是量子通信领域的专家潘建伟谈及“新一轮科技革命”话题时对媒体透露,量子通信“京沪干线”已全线贯通,近期将正式开通,结合量子卫星将初步构建我国天地一体化的广域量子通信网络雏形。
据悉2014年,该线路就以项目方式启动,项目建设方除了对IT技术和量子保密通信提出具体需求,还提出了“具备大型安全可靠系统的实施能力,也需要有大规模快速响应的服务能力,以确保该量子通信网络能承载政府公务、银行金融系统等重要行业信息,实现高可信、可扩展的保密传输”的要求。
另一则消息来自运营商与产业链的合作:中国联通与亨通光电近日签订了《量子通信战略合作协议》,将利用中国联通现有网络资源以及亨通光电在量子通信方面的研发成果及相关产品设备,探讨量子保密通信在现网业务中承载能力和可用性分析,并促进量子保密通信的实际应用。并且,亨通光电也已于今年承建了江苏省首条量子通信干线“宁苏量子干线”建设工程项目。
量子通信的一大波消息也直接影响了资本市场,涉及量子通信的板块在股市上表现抢眼。
今年初通信世界全媒体平台发起了一轮“2017年通信圈十大黑科技”的投票活动,“量子通信”就以最高票数当选第一。作为近20年发展起来的新型交叉学科,量子通信是量子论和信息论相结合的新研究领域。据悉,量子通信主要涉及:量子密码通信、量子远程传态和量子密集编码等。
按照科研人员的说法,量子密钥分配其实仍旧依托于光纤通信,而单光子具有不可分割性是量子密码安全性的物理基础,因而量子密钥分配并非颠覆经典通信,更像是给经典通信增加了一把量子密码锁。
十多年来,国内科研界在实现长程量子通信的关键技术如单光子源、量子存储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这为最终实现可用的量子中继,进而实现远距离的量子通信打下了基础。
此前潘建伟院士接受过媒体的采访并提到,量子通信要想获得大发展,离不开“可用量子中继”这一技术的成熟。对于量子中继,技术专家介绍,因光子是天然的量子通信载体,为实现量子通信,其核心问题是把量子态传输或分配到足够远的地方。由于传输信道的特性,光子不可避免会丢失,随着距离的增加,这种衰减是指数增长的,因而传输距离会受到极大的限制。解决问题的关键便是引入量子中继。
2016年8月中国发射了“墨子号”卫星,为星地之间自由空间的密钥分配(量子通信)打下了基础,国家量子通信骨干网“京沪干线”项目合肥至上海段当年底顺利开通,这些进一步为实现量子通信商用提供了条件。
据悉,目前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已被列入我国《“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成为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
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韩永建教授此前表示,在量子通信方面,我国的技术已与国际最好水平相当,特别是在实用化的量子密钥分配技术方面,中国引领了国际水平。
随着“墨子号”发射升空,加上地面光纤量子通信网络的建设,国内将初步建成广域量子通信体系。但同时有观点认为,量子通讯的信号安全是以牺牲通讯的稳定性为代价的。(对于该观点,通信世界全媒体正在广泛求证)
推进量子通信产业化的业内人士表示,量子通信最大的优越性就在于保密,只要有消费者认为自己的信息值得高度保密,量子通信就不乏潜在的用户。目前已经有政府和金融单位在试用量子通信产品。
潘建伟院士也曾表示,对于所有重要的应用来说,安全的保密都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无人驾驶中,如果被其他人用无线信号进行了操控后果不堪设想。但量子通信作为迄今唯一被证明在理论上可无条件实现保密安全的技术,将可以覆盖到所有需要信息安全的地方。
按照专家预测,未来十年内,每个人在互联网上进行的转款、支付等消费行为,也都有望享受到量子通信的安全保障。
那么量子通信,这个尚不为大众所知的高精尖技术还显得“高冷”吗?
一点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