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工智能前世今生

作者:刘婷宜 责任编辑:耿鹏飞 2017.03.27 07:05 来源:通信世界网

通信世界网消息(CWW)近日,原百度首席科学家吴恩达离职的公开信刷爆了各大科技媒体的头条,也又一次将人工智能推到了风口浪尖。

据悉,中国科学技术部在2.15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已启动4个试点,近期或将新增“人工智能2.0”,人工智能将进一步上升为国家战略。

然而,真正说起人工智能,可能还有很多人不太了解人工智能的前世今生,今天我想泛泛地谈谈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也称机器智能,顾名思义,是指由人工制造出来的系统所表现出来的智能。通常是指通过普通计算机实现的智能。

目前,有很多高校、企业在进行人工智能研究,例如斯坦福、CMU、MIT、哈佛、IBM等等。或许有人会问,人工智能研究到底在研究什么?人工智能研究内容包括认知建模、知识表示、推理及应用、机器感知、机器思维、机器学习、机器行为和智能系统等。

其研究动机包括推理、知识、规划、学习、交流、感知、移动和操作物体的能力等。而且目前有大量人工智能应用系统,其中包括搜索和数学优化,逻辑,基于概率论和经济学的方法等。

说起人工智能,有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人工智能之父”——图灵。阿兰·麦席森·图灵,英国著名的数学家和逻辑学家,被称为计算机科学之父、人工智能之父,是计算机逻辑的奠基者,提出了“图灵机”和“图灵测试”等重要概念。曾协助英国军方破解德国的著名密码系统“谜”(Enigma),帮助盟军取得了二战的胜利。人们为纪念其在计算机领域的卓越贡献而设立“图灵奖”。

1949年,图灵在对人工智能的研究中,提出一个叫做“图灵测试”的实验,尝试定出一个决定机器是否有智能的标准。并于1950年设计出这个测试,其内容是,如果电脑能在5分钟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且其超过30%的回答让测试者误认为是人类所答,则电脑通过测试。

虽然科学家们已经开始了对人工智能的研究,但这个时候并没有人工智能的定义。1956年夏天,美国的达特矛斯开过一场研讨会,也就是达特茅斯暑期会议。在这个会议上,有10个年轻人搞了一个讨论班,用两个月的时间,讨论研究人工智能的问题,并提出了人工智能的定义:使一部机器的反应方式就像是一个人在行动时所依据的智能,同时也被视为是人工智能起源的标志。后来,这个班里的大部分人都拿了图灵奖。

从1956年至今,人工智能的发展经历了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是1956年-1976年,在这个阶段人工智能诞生,有人在统计方法中引入符号方法进行语义处理,出现了基于知识的方法,使人机交互开始成为可能。AI初期还出现了四个著名预言:十年内,计算机将成为国际象棋冠军;十年内,计算机将发现和证明有意义的数学定理;十年内,计算机将能谱写优美的乐曲;十年内,计算机将能实现大多数的心理学理论。然而直到1976年前后,四大预言仍遥遥无期,一时间也有人开始质疑人工智能方法论。

人工智能第二次浪潮是1976年-2006年,在这个阶段人工智能步入产业化;第三次浪潮就是从2006年至今,因为有了互联网奠定的基础,再加上深度学习与大数据的兴起助推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处于爆发阶段。

说到这里肯定有人会问,人工智能的未来会怎样?中国工程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高文在“2016高工机器人年会”的闭幕式主题报告会上做了一个主题为“人工智能的前景与挑战”的演讲,他认为,虽然人工智能从研究方面来说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但还是可以被使用的的,不过要看使用的方式跟途径。

在笔者看来,随着近年来国内业界的不断推动,同时人工智能在“十三五”规划首年又被纳入到国家战略发展层面,再结合互联网经济热点带来的资金支持和国家源源不断的人才储备和大量研发投入,必将推动人工智能产业进入新一轮创新发展的黄金阶段。

 

该文章有引用高文教授在演讲过程中的内容,部分观点来自互联网


通信世界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及标有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通信世界网。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通信世界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
热点文章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