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生态 步步推进 东软推动自动驾驶从梦想成现实

作者:舒文琼 责任编辑:王德清 2017.11.02 08:22 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

通信世界网消息(CWW)运用物联网、自动化等技术帮助人们驾驶车辆,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自动响应处理,以提高驾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将人们从紧张的驾驶过程中解放出来——这是车联网的发展目标,也是近年来智能驾驶兴起的原因所在。

谈起智能驾驶,人们可能首先会想到国外的特斯拉和谷歌,但实际上国内企业早已投入其中,例如东软从2004年就已开始投入智能驾驶的研发,目前已经做到了第三代产品,其中第一代产品已经在国内外规模量产。

1509582232359022491.jpg

智能驾驶汽车已量产

从字面理解,自动驾驶意味着汽车驾驶的无人操作,在业界看来,这一目标需要分步骤实现。例如美国汽车工程协会把自动驾驶分为5个等级,分别是L0无自动驾驶、L1驾驶辅助、L2部分自动驾驶、L3有条件自动、L4高度自动驾驶和L5完全自动驾驶。级别越高,自动驾驶程度越高,最终达到完全无人的状态。

东软睿驰汽车技术(沈阳)有限公司智能驾驶业务线总监刘威表示,早在2004年东软就开始投入智能驾驶,目前已经推出了三代产品,其中第一代已经在国内外规模量产,第二代计划明年大规模量产,第三代会在2019年底到2020年初量产。

从自动化的层次看,东软目前正在做的量产产品达到了L2级别,即部分自动驾驶阶段。刘威表示,通过多个驾驶辅助系统的融合控制,东软可以实现汽车在车道内、全路况的自动驾驶,以及全速的启动、跟车和停车,在此过程中驾驶员可以不用触碰方向盘。据悉,在L2级别中,东软还使用了深度学习的技术,能够识别目标物的行驶意图,并加以结合进行更精准的判断。

刘威表示,今年年底到明年年初东软还将会有多款智能驾驶车型上市。

致力于推出成本可接受的自动驾驶产品

技术发展的脚步从不停歇,智能驾驶也将迈向更高阶段。东软在量产L2级别智能驾驶产品的同时,也已经着手更高级别的研发。据悉目前已经有L3级别的产品正在与车厂合作研发,并且也在L4、L5级别的自动驾驶储备技术,研发也一直在进行。

在东软集团高级副总裁王楠看来,从L2到L3,智能驾驶技术将在多个方面出现跃升。“如果说L2之前是相对封闭的系统,那么L3会出现中央域控制器的概念,系统会引入AI的元素,增加对于驾驶员状况的监控和及时反应。”王楠表示。例如,在出现特殊情况需要驾驶员接管的时候,要判断驾驶员能否在数秒钟内接管操作系统,这就需要对驾驶员的姿态、朝向、视线等进行分析。

此外,一旦进入L3级别,驾驶员不用将主要精力放在驾乘上,因此汽车内场景将发生改变,东软也在着手打磨更加智能的车内信息娱乐系统,实现车联网服务的延展。与此同时,东软还结合大数据分析,引入驾驶行为分析技术,实现与保险公司的车险互动。

在自动驾驶、高度智能驾驶方面,东软也在进行探索性活动。据悉,近期东软尝试了园区内的自动驾驶,即通过手机叫车,实现两点之间的全程无人驾驶和自动泊车,在此过程中结合了V2X技术、传感器技术、高性能计算技术以及高精度定位地图技术。

“面向可量产化的芯片和传感器,分布释放自动驾驶产品,逐步覆盖全部出行场景,实现成本可接受的高度自动驾驶产品量化生产。”谈到东软智能驾驶产品的计划,王楠如此表示。

低调布局20多年

作为一家软件公司,东软在汽车领域一直较为低调,其实不为人知的是,东软早在20多年前就开始投入汽车电子领域。

王楠表示,早在二十多年前东软成立之初就开始从事汽车电子领域,并将其视为一个长远的战略性方向。截至目前,东软从事汽车电子的员工有3500人左右。2015年东软与阿尔派电子(中国)有限公司投资、沈阳福瑞驰企业管理中心共同投资成立了东软睿驰汽车技术(上海)有限公司(简称“东软睿驰”),推动汽车电子业务向智能化、互联网化、新能源化发展。东软睿驰的业务覆盖新能源汽车、ADAS自动驾驶和车联网云服务三大板块业务,总部设在上海,在大连、沈阳设有分公司。

深耕汽车电子领域20多年的东软与很多车厂进行了合作,已经实现了由汽车电子软件提供商到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转型。其产品覆盖全球60多个国家,在全球TOP30汽车品牌的80%中都有应用。

值得一提的是,东软在汽车电子领域布局丰富,业务涵盖云端、通信和终端等,并致力于构建完整的产业生态。尤其是在智能驾驶领域,东软致力于打造开放的生态系统,与设备、传感器和车厂等合作,在这个开放的系统内,第三方应用可以广泛嵌入,以实现丰富的业务应用。“自动驾驶很难由一家企业实现,因此我们致力于打造一个开放式的系统,与产业界合作共赢。”王楠表示。


通信世界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及标有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通信世界网。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通信世界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
热点文章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