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4月10日,工信部发布的《云计算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指出,到2019年中国云计算产业规模达到4300亿。巨大的市场引来众多行业巨头进入,在经历2017年惨烈的价格战竞争后企业生存下来已属不易,赢利者更是凤毛麟角。
UCloud,作为创新型云企业的代表在2017年已实现赢利,给了整个市场一个有力的回击。近日,通信世界全媒体记者对UCloud架构副总裁韩新亮进行了专访,见证了一个创新云企业的崛起之路。
优秀基因,注定了不平凡
UCloud(上海优刻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总部位于上海,核心团队来自腾讯、阿里、百度、VMware、Amazon等国内外顶级互联网和IT企业,并大量引进传统金融、医疗、零售、制造业等行业精英人才,目前员工总数800余人。
其创始人兼CEO季昕华先生有逾16年IT及互联网行业管理经验,曾就职于华为、腾讯、盛大,历任经理、副总经理、首席安全官、CEO等职位,曾全面负责腾讯安全体系建设、盛大云计算平台的研发及管理,对云计算、安全行业具有丰富的经验。
公司成立6年来,UCloud实现四次大型融资,2013年11月获得来自DCM、贝塔斯曼1000万美元A轮投资;2014年6月获得由贝塔斯曼和君联资本领投的5000万美元,成为当时中国IaaS领域最大单笔融资金额;2015年获得由君联资本领投,VMS Legend Investment Fund I、DCM、贝塔斯曼、光信资本跟投的近1亿美元的融资,再次刷新了当时国内IaaS领域单笔最大融资金额;2017年公司获得由元禾重元和中金甲子共同投资的9.6亿元D轮融资。
节节攀高,UCloud缘何受到资本方的如此青睐呢?
据了解,UCloud成立4个月后,就推出第一款云主机产品。2012-2013年,大量的游戏公司诞生,受制于重资本投入购买服务器以及游戏生命周期较短等多方因素,很多公司选择尝试云服务,UCloud很好的赶上了这趟顺风车。其后几年UCloud不断的渗透和拓宽行业领域,秉持产品快速定制、贴身应需服务的理念,推出适合行业特性的产品与服务,业务已覆盖包含互联网、金融、教育、新零售、军工、医疗、政府在内的诸多行业。
同时,依托国内北、上、广、深、杭等11地线下服务站及部署在亚太、北美、欧洲的23大数据中心,UCloud已为8万余客户提供了优质服务,间接服务用户数量超过10亿,部署在UCloud平台上的客户业务总产值逾千亿人民币。
韩新亮表示,UCloud 坚持中立,不涉足客户业务领域,致力于打造一个安全、可信赖的云服务平台,其自主研发IaaS、PaaS、AI服务平台、大数据流通平台等一系列云计算产品,并深入了解互联网、传统企业的切实需求,为近年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根据权威研究机构IDC发布的《2017年上半年中国公有云IaaS市场份额》调研结果,2017年上半年UCloud营收5,774万美元,排名第五,份额5.5%。而除了在公有云领域崭露头角外,UCloud也及早的布局私有云。
打造一体化的解决方案
首先来看几组数据,从中国信通院公布的数据,2017年我国公有云市场规模预计达到246.4亿元,年增长率44.8%,2018年预计340.4亿,2019年预计458.5亿,2020年预计603.6亿元。近年来中国私有云市场规模仍保持高速增长,涨幅逐渐趋于平稳,2017年中国私有云市场规模达到426.8亿元,同比增长23.8%。预计2018年524.6亿 ,2019年642.1亿,2020年784亿元,2021年955.7亿元。
而据RightScale2018年调查报道显示,采用混合云的企业占71%;IDC预测未来混合云将占整个云市场的67%;Gartner预测,2020年90%的组织将利用混合云管理基础设施;MarketsandMarkets预测,到2021年,混合云的支出将年均增长22.5%,达到近920亿美元。
在我国,无论是公有云还是私有云都在保持高速增长,而混合云似乎是未来企业上云的康庄大道。单一的产品服务无法长期保持竞争优势,UCloud领导者似乎早已预料到这一点。2016年UCloud与美国最大的OpenStack代码提供商Mirantis合资成立UMCloud,进军国内私有云市场。
去年12月,UCloud完成对UMCloud外资股份的全资收购。近日,UMCloud宣布与数人云正式合并,合并后双方将为企业客户提供IaaS+PaaS的一体化的产品,以及包括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专有云在内的云计算整体解决方案,以满足企业客户的多样化需求,而这也为UCloud的进一步发展打开破局之路。
据悉,UMCloud的产品与解决方案除了基于OpenStack的私有云外,还推出了软件定义存储、支持异构管理的云管平台、托管云等,业务已覆盖运营商、金融、大型央企、政府等领域,为中国移动、邮储银行、中盐集团、深圳航空、福建省交通厅等客户提供安全可信赖的优质服务。
而数人云是国内最早的容器创业公司之一,数人云非常注重云计算领域PaaS及容器技术在企业级IT市场的落地,成立近四年,数人云已经在金融、能源等行业取得长足发展,为诸多国内知名大型企业客户提供私有云计算PaaS服务,如上交所、浦发信用卡、广发银行、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
二者结合优势互补,强强联手相得益彰。
群雄并起 创新企业当如何博弈
然而,云市场的博弈远非想象中的那般简单,在服务、技术、资本、战略规划、市场策略等方面的较量之下,企业如何最终胜出,如何寻求新的创新突破点成为企业关注焦点。
去年3月,华为成立云BU并升级为一级部门,致力成为全球“五朵云”之一。而在今年3月30日,紫光集团更是高调宣布以120亿的重金进入公有云市场。前有腾讯云、阿里云这样的巨头,后有华为云、紫光云的追赶。
群雄并起,创新型的云企业当如何“自救”呢?UCloud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
在韩新亮看来,我国云服务厂商大致分为七类:第一类是国外的云计算厂商如Amazon、Microsoft、Google、IBM等,此类企业通过与国内的企业合作,优势一般;第二类是三大运营商,电信、联通、移动,其主要目标受众为政企客户;第三类是传统的硬件厂商如华为、浪潮、新华三、联想等,此类企业以软硬一体的解决方案为主,核心目的在于其硬件销售;第四类是传统的IT软件企业,如用友、金蝶等,其初衷是通过将其原来的单机系统上云,让中小企业客户受益,核心目的为扩大擅长领域的业务服务;第五类是互联网企业如腾讯、阿里、金山,各家的属性不太一样,阿里、腾讯本为2C企业,其中腾讯云则主要为其用户使用应用宝服务而创建,受众有限;第六类企业创新型云企业如UCloud、青云、七牛云、又拍云等,此类企业为中立的第三方云企业,聚焦在特定的领域;第七类则为原本的IDC企业转型而来,其初衷为保留原本客户群体而转型。
“每类企业发力云服务的背景与初衷不同,服务客户目标、聚焦领域也不尽相同,市场拓展并不完全冲突”,韩新亮表示,“目前众多的云厂商营收虽连创新高却一直处于亏损阶段,而作为创新的云企业当聚焦特定的领域,避免与巨头企业的服务交集。”
诚然,发展的道路上,UCloud是成功的,既避免与大型企业巨头的正面交锋,也发挥自己的领域优势。此次UMCloud与数人云的合并也将为UCloud的发展拓版之路再添新助力。而相信,未来UCloud的“云之路”将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