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万物互联的飞速发展,传统SIM卡产品形态单一、技术能力有限、商业模式滞后等问题逐渐显现,电子化的SIM卡——eSIM应运而生。eSIM可通过网络便捷、安全地送达用户终端侧,引起了全球运营商的关注。
作为eSIM推广的引领者,中国联通是全球最早自主开发GSMA标准eSIM平台的电信运营商,也是国内最早正式推出eSIM应用的运营商,并在积极推动产业的发展。5月30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届eSIM技术与创新峰会”会上,中国联通华盛通信有限公司物联网业务部总经理孟玉明表示,创新合作是中国联通的生命线,我们将秉承这一理念,将eSIM的领域进一步推广。
eSIM的价值需满足三大场景
在孟玉明看来,eSIM的价值,基于三种场景的满足。
第一,体积的缩小,比传统的eSIM减少90%以上的体积;
第二,基于复杂环境的满足,如以车联网为主的领域;
第三,数据的配置。
在三大场景中,有它的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在市场价值层面,通过eSIM技术可以实现多设备连接,提供互联网化的服务流程,进而提高终端用户的体验和企业效率,可以为移动终端的设计、生产、制造各个阶段提供足够的灵活性。在社会价值的层面,eSIM可以提供安全、灵活的配置,其重点是数据的远程配置,以更好适应新型业务的支撑,更好地支撑万物互联。
“基于以上的分析,中国联通的态度是坚定信心、坚决推动,我们充分坚持合作开放,以最大程度惠及我们的产业合作伙伴。”孟玉明表示。目前,中国联通具备了平台和业务的双重领先优势。虽然eSIM的领域广为人知,但由于eSIM是一个新的业务和新的技术,产生了新的流程,其中包括研发、设计、推广、实现等七大核心环节,并面临两大痛点,第一、开发流程和门槛相对较高;第二,由于运营商推力不足以及产业发展速度慢,造成eSIM产业成本相对偏高,领域进一步的开放需要产业共同推动。
对外赋能,并解决行业痛点
4月26日,“中国联通2018年合作伙伴大会暨通信信息终端交易会”上,联通携手高通、阿里、科大讯飞等产业合作伙伴共同发起成立eSIM产业合作联盟,孟玉明表示,eSIM产业合作联盟致力于对外进行产业赋能,并解决行业痛点:
第一、聚焦消费物联网终端,打造联盟终端库,从数量和品质两个方面进一步造“库”,争取年内将联盟终端库建设为终端过百款、业务连接量过千万。
第二、站在如何打造终端的角度,开放联盟的研发资源,进而服务开发者和厂商。在基础功能的调测方面,开放联通已部署eSIM测试平台,上线厂家自助对接调测功能;在通信功能测试方面,提供免费实网eSIM电子卡资源,用于测试产品通信功能;在产线测试支持上,电子卡在终端间迁移,以满足生产测试的需要。
第三、与混改合作伙伴共建联合营销体系 推动产品快速上线,与联盟企业进行内部对接,通过批量集采的价格优势进而实现对产业链的赋能;通过业务打包、权益整合、数据共享、宣传支撑,实现产品“卖点”的进一步突出;通过联通线下的资源,政企客户、电商资源的整合,以及线上伙伴的用户权益、会员资源的整合来使得营销过程中进一步畅通。同时联通拥有8000万家庭宽带用户,以及合作伙伴海量的已有合作客户,以增量的资源,共同打造联合营销体系,实现产品的快速上市,加快eSIM的产业化。
万物互联 随需联通
孟玉明讲到,创新合作是中国联通的生命线,联通将秉承这一理念,在eSIM的领域进一步推广,未来,在万物互联的时代实现随需联通:
第一、惠及终端,所有具备蜂窝移动通信功能的终端均预置,支持eSIM电子卡的安全硬件 ;
第二、惠及行业,各行各业应用场景的通信需求均可与运营商的eSIM电子卡发放流程无缝对接;
第三、惠及社会,以跨界需求推动通信业务发展,促进全社会互联网+信息化水平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