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余承东:芯端云开放平台 打造全场景生态战略

作者:耿鹏飞 责任编辑:耿鹏飞 2018.06.25 07:10 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

过去十年是移动智能终端大发展的十年,而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AI与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的结合又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在6月22日举办的 “DigiX2018华为终端·全球合作伙伴及开发者大会”上,华为消费者BG CEO 余承东表示,华为希望与全球合作伙伴相伴前行,共同为全球消费者提供极致的全场景智慧生活体验。

余承东.jpg

今年手机销量有望突破2亿台  P20拍摄第一

据了解,以网络通信设备起家的华为,在涉足终端行业后迅速发展,数年之内成为全球前三大智能终端厂家之一,截至2017年底华为智能手机发货量达1.53亿台,最近每个月更是以1800万上以销量保持高速增长。预计今年,智能手机销量有望突破2亿台,市场份额接近世界第二。

同时,得益于在相机领域的重大突破,上市仅2.5个月的P20和P20 Pro出货量已超过600万台,海外销量较上一代增长50%,国内市场更是提升60%。根据第三方评测数据,P20在拍摄功能得分领先苹果10分(以前仅领先1分),得到市场高度认可。余承东介绍到,华为智能手机在国内市场含有华为和荣耀两大品牌,两者占据中国智能手机市场30%的份额,预计未来市场份额将有望超过40%。

此外,华为全球移动互联网注册用户超过4亿户,覆盖了170多个国家,云服务逐步走向海外,其在全球部署的15大数据中心,已严格遵守欧盟发布的史上最严格的关于安全和隐私保护的GDPR 数据保护条例。

手机为主要切入口  打造全场景生态战略

余承东表示,华为消费者业务的整体战略是,希望与产业界各位合作伙伴共同努力,为消费者提供包括衣食住行在内的全场景无缝的智能生活体验。12年的变革性创新周期、通信技术的不断跃迁,已经证明手机是连接人与信息、人与场景的最佳工具,不过,移动终端仅仅是万物互联的桥梁,要想真正获得自然交互和人性化服务,还需要基于不同的场景对内容和服务进行优化。

由此,华为提出的全场景生态战略正是基于上述两个层面进行了构想。在硬件层面,以手机作为主入口,平板、PC、穿戴、电视、音箱、车机等作为辅入口,照明、安防、影音、监控等作为泛IoT硬件,形成三圈生态包围用户,为用户提供无缝的极致体验。

在内容和服务层面,由于当前全球有600万应用,服务的碎片化带来了庞杂的信息流,不同的应用被数据挖掘打上的标签,形成了不同的自我认知,进而生成细分的应用场景,使人机交互迫切需要进行高效和精准的优化。为此,余承东表示,未来要想让手机成为人们的贴身助理,还需要具备更加自然的交互和直达的服务。所以,在细分用户使用场景的情况下,通过华为智慧引擎,将用户使用碎片化服务产生的信息流,进行分类整理,进而实时感知用户、预测需求、精准匹配应用。据了解,目前,华为全场景生态战略已在“汽车、家庭、办公、运动健康”四大主要场景应用开来。

芯端云开放平台  协同赋能合作伙伴

为支撑全场景智能生活体验,华为长期坚持高投入,过去十年华为累计投入投入了三千九百多亿研发费用,仅过去一年的研发费用高达897亿人民币,排名全球第六,并以每年超过20%以上速度的增长。高投入必有高产出,面向整个生态,华为将会提供芯、端、云开放的平台,华为是少数几家真正具有端、云、芯开发能力的公司。

芯片是加持移动终端硬件能力提升的关键,从芯片层面,华为从麒麟970开始,引入人工智能的处理器,在高端手机引入NPU的厂家,并将能力开放给大家,提升能够感知用户。在端侧,华为已逐步攻克来自“感知、认知、安全和动力”方面的挑战,使移动终端更加智慧化。比如,端侧能力开放平台,可实现多张图片AI一键转化成PPT;智能裁剪图片,提高清晰度;情景识别、意图预测、信息推荐等等。开发者利用华为的人工智能平台,只需聚焦业务场景,大幅提升AI应用开发速度。

在云侧,通过快应用、快服务智慧分发平台等云侧能力开放平台,不仅为用户提供全场景的服务,还可以实现服务聚合、智慧分发。目前,该平台已聚合超过45万的全球开发者,推动服务更高效。

围绕芯端云开放平台资源,华为还推出了针对全球泛IoT硬件开发者的“方舟计划”,给合作伙伴提供便捷联调、全场景定义的智能家居开放环境。同时推出了激励和扶持开发者创新智慧服务的“耀星计划”,以每年投入10亿元的资金投入力度,为合作伙伴提供更多开发、创新和营销方面的支持与服务,真正赋能合作伙伴。

通信世界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及标有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通信世界网。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通信世界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
热点文章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