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移动为秦岭细鳞鲑保护装上“千里眼”

作者:舒文琼 责任编辑:甄清岚 2018.10.26 08:54 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

通信世界网消息(CWW)秦岭细鳞鲑,一种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曾经濒临灭绝的边缘,近年来经过加强保护数量增长到了3万多尾。

将细鳞鲑从濒临灭绝的边缘挽救回来,除了得益于国家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以外,还离不开陕西移动为太白县湑水河珍稀水生生物国家级自然保护站建立的视频监控系统,通过该系统,巡护人员即使不到现场也可以清楚掌握保护区情况——部署在保护区的20个摄像头相当于“千里眼”,可以将几百公里外的图像实时传送到后台监控中心。

1540515395442060531.jpg

细鳞鲑濒临灭绝,保护并不容易

横亘于我国南北分界线上的秦岭是我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之一,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等诸多功能。为保护秦岭生态,近年来我国出台了《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其中秦岭细鳞鲑保护成为重要内容。

秦岭细鳞鲑为中国所特有,在未被列入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之前,人们对其毒、电、炸的现象非常严重,致使在海拔高度1200米以下人口较多的地区资源量急剧减少。为改变这一状况,太白县湑水河珍稀水生生物国家级自然保护站行动起来,将保护秦岭细鳞鲑作为重要工作内容。

但是保护细鳞鲑难度之大超乎想象。太白县湑水河珍稀水生生物国家级自然保护站主任李军文介绍,保护区范围内湑水河主河道长达45公里,加上18条支流,河道长度共有260多公里,巡护人员的工作量非常大;此外,作为原生态的地区,该保护区内某些地方甚至无路可走,巡查难度也非常大。

针对这一特殊状况,2016年底,保护站决定采用视频监控技术,对保护区内水生野生珍稀动物进行视频监控保护。宝鸡移动得知该消息后,立即成立项目团队与保护站进行沟通,并通过对保护区现场的实际勘察及时制定出项目方案,通过与工作人员多次论证和评审最终敲定方案细则。

据悉,经过3个月的努力,太白县珍稀水生动物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完成,项目包括IT、CT两个部分,并融合办公互联网、IMS固话业务。项目由陕西移动全额投资105万元建设,保护区支付年运行费。

视频监控系统:细鳞鲑保护的“千里眼”

宝鸡移动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视频监控项目一期共建设20个监控点位,覆盖45公里河床,可以24小时不间断地对太白县黄柏塬镇红水河、湑水河进行水生珍稀动物的远程监控。

秦岭腹地山大沟深,无线信号传输过程中被阻挡和衰减的现象严重。针对这一特殊情况,宝鸡移动采取了有线专线的方式,确保20Mbit/s的可靠通信传输线路;摄像头则采用1080P分辨率规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摄像头可360度旋转,能够通过后台操作将镜头缩小放大,因此可高精度、全方位、大范围地监控所在区域。

1540515395534020149.jpg

保护站工作人员给记者进行了现场演示,记者看到通过后台操作,摄像头可拉近放远以及旋转角度,被监视区域内路过车辆的车牌号,甚至飞过的小鸟的颜色和尾巴形状都清晰可见。

1540515395547006929.jpg

李军文表示,该系统运营到现在两年多来,对保护工作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以前巡护人员采用现场防护的方式,现在改变为通过后台设备的远程监控方式。“防护人员队伍相对较弱,很多地方人又到达不了,该监控系统相当于‘千里眼’,将几百公里外的重点保护区情况实施传送到后台,大大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

据悉,项目运行以来,通过视频监控查处非法捕捞细鳞鲑案件2起,已送司法机关刑事处罚10多人,案件的处理对附近村民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而保护区河道执法政策宣传、渔业法律法规宣传,以及案件警示作用和视频的追踪功能,也大大提高了人们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最终,该项目为恢复黄柏塬镇流域自然生物链、推动流域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提供了有力保障,对电杀、偷捕珍稀水生动物起到防范作用。

据悉,目前该项目一期已经完成。宝鸡移动计划正与保护站积极沟通,计划建设二期项目,以进一步扩大监控范围,提高设备的科学化水平,以为细鳞鲑提供安全的生活环境,建设和谐、优美的秦岭生态系统。


通信世界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及标有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通信世界网。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通信世界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
热点文章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