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低”卫星成新机遇 大唐陈山枝展望未来5G

作者:蒋雅丽 责任编辑:耿鹏飞 2018.11.30 10:07 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

通信世界网消息(CWW)自今年7月份由烽火和大唐电信集团联合重组构成后,中国信科手握“大纛”,利用原有优势,在研发5G无线核心网和光承载网上进度迅猛。在11月27号举行的“FuTURE推进委员会主办的2018未来信息通信技术国际研讨会”上,通信世界全媒体中心记者专访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山枝,了解大唐集团在5G商用标准方面的贡献、车联网的进展,以及对5G研究方向的展望。

5G商用标准全球领先

从3G开始,大唐就率先提出TD3GPP标准,从大规模天线方面作出突破。不论新型多址、超密集组网、移动性管理、车联网,还是灵活自适应的TDD双工系统,大唐都有一定贡献。而面对5G,陈山枝认为TDD将会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目前在5G的标准提案方面,我们提供了5000多篇报告,进入全球前十。当然,大规模天线在3GPP报告中有体现,包括车联网。”

大唐电信+烽火模式可谓是“相得益彰”,形成了完整的5G系统解决方案,包括宏基站、杆站等方面。截至目前,在工信部主导研发的5G实验进展上,从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5G大规模天线方面达到了领先水平——热点高容量场景密度为61Mbit/s每平方米,是ITU 10Mbit/s每平米的流量密度指标要求的6倍。如今,配合运营商、工信部、发改委,大唐正在推动5G的技术实验,特别是已经拥有50个站的武汉,即将扩大至100个报站,用以建立CSA包括相关测试。

当然,除了解决方案和标准的提出,更重要的是5G产业生态链构造。5G为万物互联提供了可能,凸显了与垂直领域合作的重要性,“我们智能制造方面跟武汉光谷工业园合作,在智慧教育方面、车联网方面、智慧旅游方面都有很多合作伙伴推动行业应用。”陈山枝表示,未来,5G跟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的结合会颠覆一些传统行业,但同时也会促使传统行业变革和创新,催化应用、新业态和催化新商业模式。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我国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值得注意。虽然,我国在产业化、5G技术标准、手机终端、全球基站数等方面均在全球处于引领水平,在关键元器件、核心器件方面,特别是射频器件方面,包括毫米波的器件方面却稍有些力不从心。另外,5G面临的典型示范应用方面在直接推动和跨界融合过程中,也面临着很多的挑战,运营商建网也面临建设成本的挑战。

筚路蓝缕 LTE-V2X车联网的发展

如今,自动驾驶在全球做了许多“轰轰烈烈”的实验,包括激光雷达、视频的应用。但这不是真正的车联网——车联网要解决车与车、车与路之间协同的低时延高可靠问题。

可以说,车联网的实现是一个单车智能到网联智能阶段。“如果自动驾驶不需要通信,单车智能会得到提高,但是实现的效果让人出乎意外。特别在一些特定的场景下,举例来说高速公路弯道、红绿灯下暴雨时,加人工智能的识别,对于车路协同来说,两个比特视频通讯4个状态就解决了。”陈山枝表示,目前某部分公交实现了车路协同,可以让公交车调整红绿灯控制,让公交车先行,达到低时延高可靠通信保障,协同数据、协同决策与控制,高精度协同感知能力,能够加强人工智能的计算要求。

早在2013年,大唐就开始进行LTE-V2X。当时,大唐团队认为LTE的技术应该应用在车联网方面,从过去的蜂窝通信,到蜂窝通信与终端直通技术融合起来,挑战极大。回顾一路筚路蓝缕,陈山枝记忆深刻,“记得很清楚,我在2018年LTE全球移动通信提出车联网的概念关键技术,有商业化的标准推进;之后在2016年完成了3GPP的LTE-V2X第一个版本,2019年开始LTE—V2X下一步演进,这个属于LTE—V2X的标准,这个区别于BV2X的标准,是CV2X的标准。”

大唐对LTE-V2X技术、标准与产业化的贡献是巨大的,不仅开发了RSU、OBU的产品,也参加了工信部开展的LTE—V2X智能网联示范区的测试,包括上海、重庆、长春等城市,下一步也将参与北京和武汉智能网联汽车的建设,包括商业规划。

而就在刚刚过去三周内,大唐也有一些傲人成绩。在上海开的CV2X三跨的互联互通英勇战士,是全球首例的跨通信模组、跨终端提供商和整车厂的CV2X互通测试,大唐为8家终端中的6家提供了V2X的通信解决方案,11家车企中7家采用设备;在重庆世博会上,首次在自动驾驶挑战赛采用了CV2X的标准,大唐提供了LTE—V2X的解决方案,前三名车队里面有两个车队安装了大唐通信终端;推动一些商用的工程,在长城汽车园区开了25个V2X应用场景,特别在京津冀智能网联示范区的样板工程;跟福特联合测试5GAA,在北京到天津高速公路上做LTE-V2X的测试,包括车速在80公里、100公里和120公里,车距在400米、200米、100米,比DSRC丢包的可靠性高。

“三低”卫星成新机遇

谈到5G未来发展,陈山枝表示仍有一些机遇和挑战。第一个是5G高精度定位研究,5G跟卫星导航的融合。5G带来了什么?一是大规模天线,波束越来越窄,包括3D赋形,提升了定位精度;二是毫米波,提升了大带宽提升基于时间测量定位性能,还有超密集组网增加了锚点数量,提升室内定位精度。“我们的方法就是基于5G低时延高精度的定位技术。将5G与卫星导航融合起来,有一些技术,像无线接入网的数据,包括毫米波、大规模天线在窄波束方面的定位。”跟辅助导航结合,在未来是5G一个新的研究发展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三低”卫星——低时延、低成本的低轨卫星或会带来全新机遇。例如,航空技术下民口转移,卫星小型化一箭可以发8颗星,一些运营需要64颗,只需要发8次就可以了。5G跟卫星融合,需要卫星制式跟5G能够融合,这样便能够共享一些技术,将芯片价钱降下来。据介绍,大唐正在研究系统架构的设置,特别是物理层面的假设跟调试,而地面跟卫星的融合也带来了接入与传输控制、移动性管理与资源管理,宽带卫星组网与路由、星间链路的挑战。

未来,5G降低了时延,产业链各方需要提升响应速度和用户体验,提升系统业务支撑能力,关键技术的研究需要按需协同资源调度,包括人、物、应用等多元主体移动性管理,包括职能主动服务数据推送和网络化的决策。


通信世界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及标有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通信世界网。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通信世界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
热点文章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