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立信中国首任代表:126年合作是开始,未来将继续

作者:舒文琼 责任编辑:甄清岚 2019.01.07 11:32 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

通信世界网消息(CWW)1890年一个风清日朗的日子,精力充沛、富有远见的Gustaf Öberg船长从瑞典驾船来到中国上海,寻找在遥远的东方国家的商业机会。两年之后,Gustaf Öberg察觉到中国市场对电话业务的需求,便致函爱立信总部,希望成为爱立信在中国的代理商。这封薄薄的信笺,开创了爱立信在中国的业务。自此,穿越3个世纪,跨越126年历程,爱立信与中国的关系源远流长,历久弥坚。

从最初“咖啡研磨机”般的电话机,到后来纵横制技术的ARM电话交换机、AXE交换机,再到后来移动通信系统中的LMR、TACS、GSM、TD-LTE等,爱立信的产品应用在了中国通信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其中年份最长的,当属在故宫博物院珍藏着的一部由Gustaf Öberg代理的“咖啡研磨机”电话,100多年前的时髦物件现在早已成了古董文物;而爱立信等提供的网络设备,为故宫博物院的游客提供畅通无阻的通信服务。橱窗内外,跨越古今,爱立信架起了的一座穿越历史和现代的桥。这座桥,贯通了126年的历史。

2018年末,同样一个风清日朗的午后,前爱立信中国及东北亚地区综合事务副总裁Per-Olof Bjrk来到中国,为中国读者带来了《爱立信和中国关系源远流长》这本书。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重启爱立信在中国业务的探路者,Per-Olof Bjrk与爱立信前高级副总裁Lars A Stlberg一起,结合自己在中国30余年的亲身经历,以及爱立信大量的资料图片,撰写了《爱立信和中国关系源远流长》一书,阐释了爱立信与中国长期合作的坚定信念和感受。

126年的合作历史,在时间跨度上远超大多数在中国开展业务的跨国企业和国家。而悠久的合作历史,又为下一步继续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Per-Olof Bjrk表示,126年仅是个开始,爱立信与中国的关系,仍将继续下去。

1546831999899079575.png

以行践诺  源远流长

有关爱立信与中国关系的档案最早可追溯到1892年,这一年,两国就电话机订购事宜开始来往书信进行商讨。1894年,2000部爱立信的电话机远渡重洋运抵上海;此后,爱立信开始铺设通信线路。可以说,中国打开国门之后,爱立信是第一家进入中国并提供电信基础设施的外国公司。

此后,爱立信在中国的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到1900年,中国已成为爱立信的全球第十大市场,在其销售额中,瑞典市场占比为5%,中国则达到2%。自成立开始,爱立信也非常重视合作伙伴之间的互访。1906年,来自中国的高级代表团途径西伯利亚和俄罗斯,长途跋涉来到瑞典,在爱立信斯德哥尔摩总部进行交流。1947年,爱立信决定在上海开设自己的第一家办事处。

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开始逐步向国外公司敞开大门。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将通信和电信提升到重要地位对整体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这一新的政策激发了包括爱立信在内的国外企业对中国市场的兴趣。

在这样的背景下,1984年10月,Per-Olof Bjrk来到中国,凭一己之力重启了爱立信在中国的业务。回忆当时,Per-Olof Bjrk至今仍然觉得机遇诱人,但是拿下亦不容易。

“1984年之前,中国政府规定所有采购都必须集中进行,那年秋天,中国政府决定,各省和部分城市可以自行批准高达500万美元的合同。由于对电信的需求不断增加,爱立信发现来自各省的咨询数量迅速增长。”Per-Olof Bjrk回忆,当时接到了很多省份的咨询。但是,因为中国没有完整的电信规范,所以讨论产品和标准也是从零做起。

爱立信在中国面临的另一个困难是办公环境有限。“要开展业务,至少需要一部电话、一部复印机和一个传真机,这是最基本的要求。”Per-Olof Bjrk表示,然而在改革开放初期,在物资匮乏的中国,上述需求显得很“奢侈”。

1985年底,爱立信在北京设立办事处,地点选择在京伦饭店。办事处用于召开小型会议,长期放置电话和复印机。但是,当时拨打国际电话必须提前预约,爱立信团队发现无法处理所有需求。

尽管条件简陋,爱立信仍在1985年在辽宁省拿下了一份价值2.35亿瑞典克朗的AXE交换机订单,这也是第一次中国地方政府接洽外国商务代表团谈判,加深了爱立信与中国的信任关系。此后捷报频传,爱立信在广州和上海相继拿下了大单。

随着业务咨询量日益增多,1987年,爱立信将北京办事处升级为中国总部,爱立信成为了首家在北京设立总部的国际电信公司。当时,所有跨国电信公司均采用中国境外运营,并在香港设立中国办事处的方式,而香港在当时仍处于英国统治之下。爱立信以实际行动,表达了对中国通信业发展的支持。

惟一一家,从0G到5G始终支持

1987年,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系统商用,标志着中国移动通信时代的开启。Per-Olof Bjrk表示,爱立信从中国移动通信筹备之初就为中国提供了支持,这一支持一直持续到现在。纵观历史,爱立信也是惟一一家与中国一起从1G成长到5G,推动数代移动通信技术和标准升级,为中国的移动通信行业发展做出积极持续贡献的国外设备商。

0G——陆地移动无线系统(LMR)。1984年,爱立信与公安部和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第一份合同。爱立信负责为安全机构、旅游部门、石油公司和新闻机构等组织提供陆地移动无线系统。尽管这些网络均为闭域网络,然而仍可进入公网。

1G——拉开移动通信帷幕。从1984年起,中国对蜂窝移动网络的兴趣与日俱增。1987年,我国在河北秦皇岛和广东建立了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系统,拉开了中国移动通信行业迅猛发展的序幕,当时系统的设备提供商正是爱立信。而在1987年11月18日,借第六届“全运会”开幕之机,中国第一个TACS模拟蜂窝移动电话系统在广东省投入商用运营。

2G——GSM大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邮电部开始研究数字移动电话技术。邮电部比较了GSM和AMPS技术,在此爱立信提供了广泛的信息和建议,并组织多个研讨会介绍技术和市场情况,帮助邮电部和科学技术部及其它相关部门确定了中国2G系统选择标准。1994年中国联通正式成立并开始使用GSM技术。1995年,中国电信从TACS系统向GSM系统转型,爱立信共享了其在GSM领域的技能和经验,极大地推动了GSM技术的应用。

3G——建设移动宽带网络。中国引入3G网络时希望看到发展成熟、应用广泛的3G系统。因此,爱立信安排了多场研讨会介绍有关技术和市场发展方面的信息。2000年,中国派出考察团前往欧洲考察3G发展情况,第一站便是爱立信斯德哥尔摩总部,深入了解了3G系统的成熟特性以及若干应用案例。此后,中国确定3G网络制式,爱立信与中国的移动运营商开展了紧密合作,共同建设了中国的移动宽带网络。

4G――助力TD-LTE成为国际标准。2004年,全球各国开始4G技术研发工作。中国希望将TD-LTE技术发展成为一种4G标准,从而实现TD-SCDMA向4G的演进。爱立信与信息产业部举行多次研讨会,达成多项共识,并最终共同努力将TD-LTE确定为国际通信标准。尽管两种LTE技术处理数据传输的方式存在差异,但是TD-LTE和LTE-FDD在核心技术相似度上达到90%。

5G――加大本地研发和推动行业应用落地。5G时代,爱立信不仅与政府部门就5G技术研发展开探讨和试验,而且与包括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在内的所有运营商客户展开了众多5G合作项目。包括完成中国5G技术测试,与中国移动签署谅解备忘录,加入中国移动5G创新中心,与运营商携手创建各种各样的5G应用案例。这些合作项目将加速下一代网络技术标准的制定,加快网络基础设施的成熟,建立跨行业的生态系统和促进新业务的创新,从而最终推动5G网络技术的早日应用。

专业、尊重和坚持

从1892年爱立信开始与中国市场建立联系,至今已经过去了126年的时间。126年,斗转星移,时代更迭,爱立信与中国的友好关系却绵延流长。总结原因,Per-Olof Björk表示:“如果你想找出126年来爱立信坚持在中国开拓业务的原因,那必然是爱立信对中国市场的坚定承诺。”

Per-Olof Björk表示,爱立信有3个很重要的价值观:专业化、尊重和坚持。“如果我们有这样的价值观,就有明确的愿景,能够专业地工作,应对不同的竞争。最后就是坚持,要有源远流长的关系,我们永远不会放弃,会继续工作,相信最终会克服困难。”

爱立信中国区总裁赵钧陶在爱立信工作20多年时间,对于爱立信的价值观深有体会:“我来到爱立信之后的20多年里,深切体会到在中国做生意,需要和客户之间有信任感,需要和客户有长期的承诺。从爱立信来讲就是诚实、守信,这也是爱立信一百年在中国和在全球做生意的立身之本,也是我们的中文名‘爱立信’的应有之意,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

1546832027604047776.png

几个例子可以说明爱立信在中国市场如何践行专业化、尊重和坚持的价值观。

改革开放后,爱立信在中国刚开始打开市场时,电信市场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爱立信为此投入了很多资源,不断派专家前来中国帮助调查和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服务,爱立信得到了客户的信任,认为爱立信不仅能提供优质的产品,还能提供良好的系统和售后,由此建立了长期的信任关系。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的时候,中国通信行业扩容需要融资,瑞典提供的融资有限,为此爱立信与意大利、法国、西班牙、澳大利亚、瑞典、瑞士6个国家的6个公司一起合作,利用不同的政府提供融资,从而帮助中国解决了资金难的问题。

2000年,爱立信管理层对公司在中国市场拓展业务的长期能力进行战略性评述,明确了多项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管理层决定推出爱立信五年发展计划,与中国政府将于2001年实施的第十个五年计划相契合。

从上述事例不难看出,爱立信不仅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参与中国通信市场建设,还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中国客户,并切实帮助中国市场解决问题,并与中国步调一致,助力中国通信业发展,为中国市场创造价值。这正是爱立信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关键原因所在。

正如Per-Olof Björk所说:“爱立信立足长远,一直以来,积极响应中国在各个战略发展阶段的最新要求,同时坚守爱立信的核心价值观和长期目标。通过业务的本地化布局,构建起互信互惠的合作关系。”

此外,客户对爱立信的信任还来自于其长期承诺。自成立至今,爱立信从来没有偏离过通信主航道。在通信历史上,爱立信是惟一一家。因为专注,所以专业,客户的信任感也会油然而生。

截至2017年,中国已成为爱立信全球最重要的市场之一。爱立信中国的员工,从Per-Olof Björk刚刚组建爱立信中国总部时的2人,发展到目前的约1.1万名员工,其中超过5000名员工从事研发工作。同时,中国也是爱立信重要的全球研发、生产和服务基地。8000余名专业素质过硬的爱立信工程师和来自本地合作伙伴的支持人员,可随时为中国消费者和爱立信全球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

展望未来,合作历久弥坚

历史的车轮滚滚而前,现在4G趋于成熟,5G箭在弦上,2019年将是5G的关键一年。Per-Olof Björk表示,以史为鉴、展望未来,面对5G要有长远的愿景,相比于2G、3G和4G,5G将更加需要全球化与全球合作,因为这将会使全社会受益。

1546832053503038415.png

这是因为,5G不仅是人和人之间的沟通,更是物与物之间的互联。通信行业熟悉人与人之间的通信,物与物之间的通信则刚刚开始,充满挑战和未知。其中最大的挑战,便是找到合适的商业性应用,这需要各方携手合作予以解决。

赵钧陶表示,无论风云如何变幻,爱立信都将始终秉持一个信念,在未来包括5G在内的中国通信发展事业中,与客户以及合作伙伴长期互利共赢,推动5G的发展与落地。

首先,大力加强爱立信在中国的研发实力,加大资金和资源投入。目前中国的研发工程师总数已经超过5000人,爱立信中国正全身心参与5G的研发工作。在年均20亿元人民币研发投资之外,2018年爱立信在中国又额外投资将近5亿人民币采购测试仪器和设备及建设5G实验室。

其次,在5G生产供应方面,也做了充分的准备。目前,南京爱立信最大的生产供应中心已经完成了生产线更新,5G产品生产已经完全就绪。在配套设施方面,2018年,在北京市和朝阳区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爱立信在望京园区建立全球最先进的毫米波电磁测试暗室。

与此同时,爱立信继续与运营商紧密协作,积极参与5G的技术测试与实验,部署下一阶段的5G应用规模实验,包括参与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组织的5G应用和技术测试。

最后,携手各个垂直行业合作伙伴,共同探讨5G如何在行业应用中解决关键问题。通过行业应用,5G将为整个社会带来巨大转变。中国有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础,拥有强大的技术应用场景和力量,所以坚信5G在中国拥有巨大的行业应用潜力。

回顾过去,126年可能是一个漫长的历程。展望未来,126年是一个新的起点。在5G时代,多年来的合作关系、爱立信的价值理念和技术积累,将帮助其与中国市场建立更长久的合作,使得这份关系历久弥坚。


通信世界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及标有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通信世界网。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通信世界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
热点文章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