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连坐亚太公有云市场宝座,首超亚马逊和微软总和

作者:梅雅鑫 责任编辑:耿鹏飞 2019.04.25 09:53 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

通信世界网消息(CWW)4月24日,市场研究和咨询机构Gartner发布最新的2018年IT服务市场报告,在公共云基础设施领域,阿里云连续两年位居亚太市场第一,并稳居全球前三。(* 据Gartner,公共云基础设施含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基础架构即服务和IUS(Infrastructure Utility Services)基础架构公用事业服务。)

此前阿里云财报显示,2018自然年阿里云营收规模达到213.6亿元,首次突破200亿大关,上一年这一数字为111.7亿元。阿里云4年间增长了约20倍,目前已成为亚洲最大的云服务公司。在过去10年间,阿里巴巴对阿里云累计投入超过430亿元。此次Gartner报告的发布再一次证实了阿里云的实力!

1.jpg

十年磨一剑,稳打稳扎坐稳亚太第一

亚太市场是云计算厂商的必争之地,包括亚马逊AWS、微软、谷歌在内的云计算厂商都在加大在该地区的投资。一直以来,阿里云都把亚太市场作为国际化的优先区域,并通过在亚太地区建立更多数据中心和发布新产品来与亚马逊AWS、谷歌进行差异化竞争。

在亚太市场上,2018年阿里云市场份额达到19.6%,比2017年增加了4.7个百分点。这是阿里云第二年位居亚太市场第一。2018年同期,亚马逊AWS和微软Azure市场份额为11%和8%。如此出色的表现不仅给阿里云带来了荣誉也为国内云厂商带来了信心。

冰心曾说过,“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阿里云能够在亚太地区表现如此优秀,跟其长期投资亚太地区以及持续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如今阿里云在亚太地区,拥有最广泛的基础设施,阿里云的表现让不少友商羡慕,但成功的背后是阿里云不断蓄力、稳打稳扎。

阿里云自2009年正式创立以来就十分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阿里云设立了华北1、华北2、华北3、华北5、华东1、华东2、华南1、中国香港、新加坡、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日本等19个地域节点56个可用区。其中,阿里云是全球唯一一家在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开设数据中心,并提供云计算、大数据和数据智能等产品的云厂商。

成立10年来,阿里云一直引领亚太区域的云计算和人工智能发展,自主研发云计算操作系统飞天获得电子学会科技进步特等奖,开创性的城市AI平台城市大脑从杭州走向全球更多城市。数百万用户在阿里云上获得蓬勃发展的新动力。

ALL in Cloud,100%业务跑上公有云 

未来将是All in Cloud的时代,IT基础设施的云化极大降低数字化门槛,企业不再需要大量投资即可拥有和阿里巴巴一样的基础设施。互联网中间件、云原生数据库等核心互联网技术将帮助企业构建下一代的企业IT系统。在此之上,企业将拥有数据化和智能化的核心能力,从原本基于流程的企业进化为基于智能的企业。

2.jpg

阿里巴巴集团CTO兼阿里云智能总裁 张建锋

阿里巴巴在过去的自身实践中构建了下一代企业所需的数字化技术和范式。2017年,达摩院成立,计划三年投入1000亿进行核心基础技术研究。到目前为止,达摩院已经在机器学习、下一代人机交互、视觉计算、芯片技术、量子计算等领域构建了核心技术,这些能力正在通过阿里云成为社会的能力。

在未来1到2年内,阿里巴巴自身也将All in Cloud,100%业务跑在公共云上,成为“云上的阿里巴巴”。整个集团的技术也将变成云上的技术,金融、钉钉、新零售等核心技术和新产品将通过阿里云对外输出。

 

练好内功,被集成到广泛生态圈

除了在基础设施大幅领先竞争对手之外,阿里云还在亚太地区构建了最广泛的生态网络。

2015年,阿里云正式在新加坡设立数据中心,从亚洲走向全球市场。4年来,阿里云和迪拜Meraas集团、印度通信业巨头TATA Communication、马来西亚数字经济发展机构(MDEC)、吉隆坡市政厅(DBKL)、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合作伙伴、地方政府、大学等机构一起建立了广泛的生态网络。

在自身成长的期间,阿里云已经帮助超过10万家中国企业实现规模化出海,进入东南亚、日本等亚太及全球市场,并且推进了迪拜智慧城市、吉隆坡城市大脑、云计算及数据智能等技术在亚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落地。

此前,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表示,阿里云接下来要练好内功“被集成”。未来,阿里云将基于技术进行创新和突破,为即将到来的数字经济时代提供新技术和新动能;也将“被集成”到广泛的生态中,将阿里巴巴的云上最佳实践中累积的新技术和新理念赋能给合作伙伴,帮助合作伙伴完成基础设施转型、技术转型、系统转型,驱动数字经济发展。

通信世界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及标有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通信世界网。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通信世界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
热点文章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