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M断供华为启示:底层技术的护城河需要多宽才行

作者:徐立凡 责任编辑:吕萌 2019.05.24 12:17 来源:新京报

通信世界网消息(CWW)风霜刀剑严相逼,似乎可以用来形容当下华为的处境。

最新的消息是,由于英国芯片设计公司ARM被迫“断供”,华为海思麒麟芯片的核心——CPU架构面临得不到授权的问题。

有数据显示,ARM架构的处理器几乎覆盖了目前95%以上的手机设备,华为也并不例外。因此,ARM断供华为被业内人士称为“釜底抽薪之举”,从根子上打击华为芯片的“备胎计划”。

四面围城,华为该如何突出重围?日前网上披露了任正非的一篇内部邮件。在这封邮件里,任正非表示:“不懂战略退却的人,就不会战略进攻。”邮件内容显示,华为正着手调整资源配置。要“退”的是不能领先、生命周期短的产品,要“进”的是基础理论和底层技术。

可以说,这一调整,精确瞄准了华为乃至国内整个ICT(信息IT和通信技术CT结合)产业的短板。

长期以来,我国的ICT行业普遍注重应用层面的投入,客观上,这是中国市场的高成长性决定的。

中国市场直接从空白起跳,随之而来的在应用层面的迭代更新就很快,好处是行业可以迅速积累发展资金,坏处则是在技术链、供应链上存在不少断点,特别是在基础理论和底层技术领域。

拿ICT产业来说,计算(C)、网络(N)、存储(S)是其基础架构的三驾马车。像芯片的CPU(处理器)架构,就是其底层技术。

都知道,时下国内的“网红”技术是AI,MPOS、二维码、云平台、人脸识别等技术频现,这自然也是业务驱动下ICT基础技术的应用。

▲图片来自华为官网。

有人做了类比,底层技术和基础架构是修路的,软件业务是开车的。乍看起来,现在修路的得依照开车的指令,但说到底,开车的还得依赖修路的。

也就是说,那些涵盖各个服务领域的中间层及应用层,还得依托强大底层基础设施能力。若没有底层技术做基础,很多软件应用就是无本之木。

过去在一体化框架下,ICT产业可以全球分工协作,各吃各的蛋糕。但今天,ICT产业俨然已经成为全球信息科技产业博弈的前沿阵地,全球分工协作体系正被有意分割。

忽视基础理论和底层技术领域而导致的短板,就有可能成为中国ICT企业的致命罩门。英国ARM集团断供有可能对海思麒麟芯片未来的技术和服务升级形成障碍,就是一次警讯。

因此,更多ICT企业的战略资源,都有必要向基础理论和底层技术倾斜——对整个行业来说,若没有自己的底层技术,就没有稳定利润,就会被他人轻易捆绑。

基础理论和底层技术不是能即时产生效益的领域,但却是ICT企业必须设立的护城河,是中国企业科技自立绕不过的关卡。对此,只能算战略账,不能算财务账。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透露,目前中国芯片的人才缺口大概在30万。去年集成电路专业领域的高校毕业生中,只有3万人进入本行业就业。

ICT产业的博弈已是短兵相接,不加大投入,提高对人才的吸引力,提高相关研发的容错率,就会失去争胜之机。

当然,护城河不可能朝夕之间就挖掘好。严峻的现实挑战时刻考验着企业决策者的定力。

就目前而言,陷入重围的国内ICT企业,有必要争取缓冲期。通过自产与合作,维护包括低端、短周期产品在内的全产业链,扩大第三方应用程序商店的朋友圈,安排缜密的产品迭代周期,这些都是人员转行、保持市场份额的需要。

最后要说的是,战略调整必然产生一定的阵痛。但这是让5G、车联网、云技术效益得以释放的先手。有理由相信,中国ICT产业在补好短板后,未来将更加强健。


通信世界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及标有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通信世界网。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通信世界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
热点文章
    暂无内容